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历史上,九江的清真寺大概有三座。
其一,滨江路的九江清真寺。它曾经是江西最早的清真寺,明景泰元年(1450),云南籍回族将领马哈直调任九江府总兵,随军带有1500名回族子弟兵和三位阿訇。为方便他们做礼拜,在矶湾修筑了一座清真寺。寺的背面临大江,大门紧对城墙,故人称城外寺。
其二,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安徽籍著名人士马宁森等的倡导下,九江回民在四码头新建了一座清真寺,该寺董事大都由安徽回民掌握,信仰老教。相对于最早建于城外的清真寺,它被称为城里寺。
民国时期的回教礼拜堂,约1934-1935年,严耀喜供图
其三,在九华门的滨江一支路24号筠青里顶端,还有一座不太出名的清真寺,该寺规模小,外形为一栋不完整的六角形平房,筠青里的住户称其为“回教教堂”(整条筠青里的房产曾经是回教房产)。笔者的一位同学住在筠青里,我亦见过这座没有活动的建筑。随着筠青里被开发重建,这座建筑也就自然消失了。
滨江路清真寺历经明清,虽有毁建,直到民国早年,仍存在于此处。从遗存下的一块地界碑可知,其铭文载:“清真古寺,公众公业,前宽五丈,后宽四丈,前至官街,后至江磡。”标明了它的产权和地址范围。在民国二十一年,蒋彝任九江县长报修滨江驳岸,该清真寺因在工程范围内,被拆除由马路的北面移至马路的南面。大门朝滨江路,后门则和以后的西门口副食品商店后门相邻。
解放后的1958年12月,第三届回民代表会通过决议,将四码头的“城内寺”撤销,教务合并至滨江路的清真寺。此清真寺一直到2003年,市政府开发西园,在原址拆除重建,2007年由开发商信华集团建成了现在的这座清真寺。
九江市清真寺位于滨江路281-2号,占地面积538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寺为四层,砖混结构。屋顶中央是穹窿顶,正侧面是尖拱顶条窗,四角为四座塔楼,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九江清真寺的史料很少,清末的《九江府志》《德化县志》《浔阳跖醢》均无介绍。如《德化县志》在“寺观”中列出了县内284座庙宇寺观,甚至将岭南会馆、江浙会馆也都列入寺观,这是因为会馆内也供奉有菩萨。笔者读小学时,就流传着顺口溜:“公益小学校(即岭南会馆),原来是个大破庙。”不把清真寺列入寺观范畴,也许是古人对不供奉传统菩萨的不予认可吧。
志乘中提及清真寺的只见到1932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该书在“宗教”栏下载:“元明至清,数百年来,回民渐渐迁居长江各埠。来浔经营商业者衍传迄今,已逾千人。建有清真寺,并在庾亮南路(即四埠头巷)设立清真小学。”此处提到的清真小学现教育志上无载。当年回族人数是“已逾千人”,到现在,据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浔阳区的回族人口是956人,加上属于原九江县的濂溪区638人,共计1594人,增长得不算多。
九江穆斯林群众过开斋节 图源:《江西省宗教志》
现九江市清真寺,服务于城区的回族群众。它在1984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开放清真寺。1999年,被命名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2013年,被国家宗教局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编后记】
这是陈新代老师为本次文物普查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我们也在讨论,现在的这座清真寺,算不算文物?
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在全中国所有省份中,汉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江西,2021 年统计为 99.51%。九江汉族人口比例全省第一,超过 99.7%,这么算起来很可能是全国第一。据 2018 年统计,九江市现有 43 个少数民族,共约 1.6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超过 5000 人,占全省回族人口半数。
九江还有一座清真寺,在庐山牯岭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