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芦圩镇与新宾镇合并为宾州镇。2003年,宾州镇被撤销并入芦圩镇,但2009年10月13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芦圩镇恢复历史名称“宾州镇”,延续至今。
▲芦圩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集,2003年图
▲芦圩、新宾位置 /南宁地图集,2008年图
▲宾州镇(芦圩新宾合并)位置 /南宁市交通旅游地图册,2016年图
今宾阳县境,在古时属于百越之地,夏、商、周时期又归属于荆州地。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宾阳县迎来了它最早的县建制——领方县,自此开启了长达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建县之初,县治就设在如今宾州镇古城村委古城村附近,此地因建在方形岭上而得名。
领方县的名字并非一成不变。汉代时它叫领方,到了唐代又称为岭方。三国吴元兴元年,它改名为临浦县,这是因为当时的县治面临三叉塘。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现在还有原临浦街。不过,仅仅过了1年,晋武帝泰始元年,它又恢复了领方县的旧称。就这样,“领方”这个县名一直沿用到明朝洪武二年,前后长达1478年,之后并入宾州。
古宾州设立于唐贞观五年(631年),距今已有1394年。当时的州治地同样在古城村,和领方县治合署办公。关于宾州名字的由来,据《元丰九域志》记载:领方汉县,有宾水,州得名。古宾州成立之初,管辖着岭方、琅琊、思干、安城四个县。它的辖区也在不断变化。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领方县并入宾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管辖上林、来宾、迁江、武宣四县;可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降为散州,归属思恩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18日,时代发生了巨大变革,各界赞成共和,宣布脱离清政府,宾州也随之改名为宾县。民国元年(1912年)2月,中央政府通令取消旧制,宾县改称宾阳县。“宾”取自“宾州”,而“阳”则是因为县治设在三联街,位于宝水江北面,按照《春秋毂梁传•禧公二十八年》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说法,便有了“宾阳”这个名字。当时的治所仍设在新宾,最初隶属于柳州道,后来又归属南宁道。
1984年8月,芦圩、新宾两镇合并为宾州镇。
▲古宾州城图/广西舆图,1685年图
△清光绪版《宾州志》舆地图:卢墟团 位置
△宾州城、南街墟、卢墟 等 位置/广西舆地全图,1898 年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州城旧图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州署图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州学图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阳书院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州城新图
▲清光绪版《宾州志》:宾阳书院新图
1940年的芦圩街,尽管面临着战争的压力,却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生机与活力。1947年,在北面的临时飞机场建设新市区,先后建成临浦街(第一马路)、枫江街(第二马路)、永武街(第二、三、四马路)。不断的扩建使得芦圩的商业日益发展,逐渐成为州、县的经济中心,跻身广西四大墟镇之一。
▲民国地图,芦墟和宾阳县城(1929年)
▲民国地图,芦墟和宾阳县城(点击可看大图)
▲民国地图,芦墟和宾阳县城(重置后)
▲民国地图,宾阳城区街市图(点击可看大图)
△民国地图,宾阳芦墟街市图(点击可看大图)
△民国时期 宾阳往返做生意的小商贩(1940年)
△1966年宾阳地图
△民国时期的芦墟街(1940年)
△芦圩宾州古城内景/ 编者摄(2013年)
△芦圩宾州古城内景/ 编者摄(2013年)
△宾州古城 南桥/ 编者摄(2013年)
近年来,宾州镇凭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2024年炮龙节民俗文化活动中,宾阳县围绕“炮龙文化”精品战略,依托千年古镇资源,发挥百年商埠优势,对“一庙一园、四街两路、三广场”等进行了合理的文旅规划布局。在传统的炮龙节基础上,还增加了大型炮龙音乐节、AI设计大赛等内容,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活动期间,大约有50万游客前来共赴狂欢,这也大大提高了宾州镇的知名度。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今日责编:东东
▍内容审核:诚诚
▍内容来源:宾阳印象综合
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黎塘梁村||||||||||百合水库|| | ||||||||||||||
||||||||||||||||||||||||||||||||||||||||||||| | ||||||||
2025宾阳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