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官员爱民如子,必须先让百姓跪拜!”
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许石林的一篇旧文突然冲上热搜,这就导致自媒体闻风而动,纷纷跟进。
又翻出这位教授的头衔:毕业于中山大学,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
标题起得更是一个比一个吓人,像是“知名教授许石林公开倡导民跪官制”、“作家许石林:中国应重拾民跪官之礼”等,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短短24小时内阅读量破亿,评论区骂声如潮。
网友怒斥其“封建余孽”“官本位思想复辟”,甚至有人质问:“大清早亡了,这教授是穿越来的吗?”
然而随着舆论的不断升温,“建议跪拜官员”这一话题在网上愈演愈烈,但作为此事导火索的许石林本人,却没有任何为自己“正名”的举动,甚至连一句解释都没有,这让不少网友心生疑虑,这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然而,当舆论风暴愈演愈烈时,一篇发布于2017年的原文截图悄然流传。
通过查找,发现早在2017年,就曾转载了一篇文章《许石林:强烈建议恢复民跪官制》,据转载者标注,该文出自“许石林”原创。
许石林,身兼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与深圳杂文学会会长之职,无疑是当代知识精英的代表,拥有顶尖的学术背景,还曾荣获鲁迅文学奖。
这一身份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是中国20世纪的文化巨匠,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的杂文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鲁迅以杂文为利器,刺向了当时的反动势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许石林身为杂文协会的领头人,对鲁迅的作品自然有着深入的探讨。现在再读他的这篇文章,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这篇题为《强烈建议恢复民跪官制》的文章,细读许石林原文,通篇充斥着对官僚主义的反讽与黑色幽默。
原文如下:
许石林以荒诞笔法写道:“官们内心无不希望小民跪下才行……你这一跪,权力就关进笼子里了!”字里行间,分明是对权力滥用的尖锐批判。
显然,仅从这一段落出发,人们或许会误以为许石林在严肃地主张恢复民众向官员下跪的制度。然而,一旦我们将此段落置于整体语境中考量,便不难发现,许石林所谓的“强烈建议”实质上是一种讽刺手法。
并且此文发言已有五年多了,只是近期才被网友注意到,才火了起来。
这场“误读狂欢”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网络时代的断章取义之痛,更是一场关于官民关系、权力监督的深刻思辨。
中国古代的跪拜制度始于汉朝,最初因无座椅而席地跪坐,本无尊卑之别。但自东汉引入高座家具后,跪拜逐渐演变为等级符号:百姓见官需行三叩九拜之礼,官员觐见皇帝更需“五体投地”。元朝时,蒙古统治者强化跪拜的屈从意味,甚至规定“民讼官必跪陈”,将权力压迫制度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颁布《废除跪拜令》,宣告“共和国民无跪拜礼”。这一举措不仅是礼仪革新,更是对“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新中国成立后,《宪法》明确公民平等权,跪拜作为封建糟粕被彻底摒弃。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其他一切都不跪”!
下跪,本来就是一种尊严的丧失。而民跪官,更是一种奴役底层民众思想的邪恶手段。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需要的是站起来为人民撑伞的公仆,而不是跪下去才能仰望的‘父母官’。”
现在,有很多自媒体,别的本事没有,断章取义带节奏玩的比谁都溜。
许石林老师的文章,本是一篇活泼辛辣的反讽之作,却被好事之徒拼拼接接,起一个瘆人的标题,抛出几个惊人的观点,一篇引发口水的流量文就此产生了。
对于读者而言,也要有最起码的认知水平,怎么就那么容易情绪上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