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采访了诗人、译者王钦刚,一个在金融证券领域深耕二十余载,却在文学世界里同样熠熠生辉的非典型诗人。他的经历宛如一部传奇,将金融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完美融合,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王钦刚出生于山东青岛即墨,自幼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古典诗词更是他心中的挚爱。初中时,他便开始写诗。1992年,他以山东省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证券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曾参与多家大中型企业的上市及融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经验。
然而,金融领域的繁忙并未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2015年,他重拾诗笔,2015至2017年间创作的现代诗与格律诗词结集为《不惑的流年》出版。2016年,他偶然闯入了泰戈尔的英文诗歌世界,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翻译出版了《飞鸟集》《流萤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也即将出版。他的译作不仅文辞流畅,更注重音韵之美,大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和成语,力求还原泰戈尔诗歌的文字音韵之美,为中国读者消除文字和文化上的樊篱。
在采访中,王钦刚表示,自己是一个“非典型”诗人,在金融证券领域的诗人凤毛麟角,而他却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成功的投资银行家,他必须是“多面手”,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对细节的注重更是至关重要。而这种对细节的注重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写作与翻译,诗歌本来就是凝练的文字,必须锱铢必较,在诗歌写作与翻译中对关键字眼的斟酌与选择尤其重要。
谈及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初衷,王钦刚说,人到中年重拾诗笔,翻译《飞鸟集》是他回归文学之路的第一站。虽然其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之后的译作愈加成熟。而即将出版的新译《吉檀迦利》则是他在知天命之年与泰翁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泰戈尔的英文诗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其作品不仅在欧美风靡一时,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流萤集》便是泰戈尔中国和日本之行的产物,其形式和表现手法受到了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短小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王钦刚在翻译《流萤集》时,大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句,进行“诗境重构”,使译作读起来毫无违和之感,更添诗意。
王钦刚的译作特点可以总结为文字凝练与语言流畅。他首先是诗人,而后才是译者,他的格律诗词受苏东坡的影响很大,现代诗则受到徐志摩、戴望舒和汪国真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他一直实践着自己的翻译理念——“把诗翻译成诗”,试图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凝练、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原泰戈尔诗歌的文字音韵之美。
董友忱教授在为王钦刚新译《吉檀迦利》撰写的译序中提到,王钦刚的译文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了像阅读孟加拉原文诗一样的美好感受。王钦刚的译本是韵律诗,与以往的散文诗译本不同,其译文形象地表达出原诗的意境之美,同时又注意韵律和谐,尽力合辙押韵,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和简练的成语,有时还使用对仗的句式,使译作呈现出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
王钦刚的文学之路还在继续,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金融与文学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行业,只要心中有诗意,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出经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