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戏剧剧本质量提升座谈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本次座谈活动组织了全国各地30余位剧作家、戏剧导演、文艺院团负责人、高校戏剧文学专业教师、院线经营者以及研究人员代表,围绕当前戏剧剧本创作及编剧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艺术头条摘选专家学者的部分发言,邀读者共襄共议。
刘 侗
北京京剧院一级编剧
首先,戏曲文学创作要秉持服务服从的原则,服务剧种,服务剧团,服务演员。戏曲剧本文学创作要从服务对象出发,充分尊重戏曲剧目创作生产的规律,尊重戏曲剧种特点,尊重戏曲剧院团风格,尊重戏曲演员的素质能力特点等因素。其次,戏曲文学创作必须站在历史纵深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高度上,要秉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第三,戏曲艺术创作必须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原则,立足当下,关照过去,面向未来。
李卓群
北京京剧院编剧、一级导演(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员)
戏剧创作我想依旧用“美人在骨,更在皮”作比,“骨肉皮毛”兼美,方是人间绝色。剧本立意,传递出对历史的入骨解读;文字组合,发酵出对人性的筋肉剖析;选词择句,斟酌出对文字深意的皮脂重组;舞台气质,成就更丰满立体的毛发延展。剧本,是需要把语言写到人的心坎上;文字,是需要直击市场末端的要害处;文学,在人心的最深处再刻上刻骨铭心的一笔;人民文学,人民戏剧,人民艺术,先人民与时代之先,而把创作者自我的心里话,放在最后。
陈 卓
中国国家京剧院专职编剧
作为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我愿以“生旦净丑”的行当为喻,谈谈对京剧剧本创作的几点思考和青年编剧成长的几点需求。一是以老生之根,沉淀历史,照见时代;二是以青衣之魂,扎根泥土,点燃人间烟火;三是以花脸之本,守正创新,重塑艺术真谛;四是以丑角之灵,捍卫个性,拒绝“流水线创作”。愿我们以积累为锚,以深扎为帆,在文学性与商业性的浪潮中,写出既有筋骨血肉、又有星辰大海的作品。这才是对千年文脉最好的致敬,亦是对时代最深情的回答。
陆伦章
江苏省苏州市滑稽剧团一级编剧
一个剧种的传承创新,一定要在保留根基的同时,让它活在当下,走向未来。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在实处。人民永远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当前,剧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本团的青年编导,以小戏小品作为培养青年演员的突破口。另外,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新创剧目的市场调研、评估和前期论证,对外聘主创,特别是大制作有政策性限制。建议艺术基金能否分前期扶持与秋后算账,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验收的金标准。
陈 明
原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文化局一级编剧
我对戏曲现代戏剧本写作的思考,一是要在“集体记忆”中打捞个人记忆,只要作家在创作时尊重了自己的个人记忆,是以个人感受为原则的,便能提供另一番意象的艺术表达;二是要在思想高度中开掘情感的深度,没有情感的深度,所谓的生活的宽度、历史的深度、思想的深度,都是不牢靠的;三是要在戏曲规律里提炼文学的纯度,不仅仅是剧本台词、唱词的文学化,而是追求在戏曲规律里渗透出文学的魅力。另外,编剧的自省,应该是长期的修炼。要把为基层剧团写、给普通观众看刻在心里,无愧于脚下这片土地,唱响乡音不动摇,无愧于伟大的新时代;唱准高调不跑调,把主旋律唱成流行曲。
罗 周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
近年来,江苏形成了稳定的专业编剧队伍、良好的创作生态,“江苏戏剧编剧现象”蔚然可观。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实行了以系统化培养中青年作者为目标的长效性发展机制,为江苏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障。具体主要依托“三大平台”建设:一是依托质、量兼备的辅导规划平台,包括“江苏戏剧讲坛”“新剧本征选”“重点题材剧目创作辅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措施等;二是优中选优的评选孵化平台,“紫金戏剧文学扶持计划”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相辅相成的评宣平台,我院以人才队伍为依托,建立了以《剧影月报》为代表的评论和宣传平台,形成了“创作—演出—宣传—评论”的全环节。
周 琰
江苏省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一级编剧
跨门类剧本转化是一场关于“对话”与“重构”的艺术——与原作的对话、与戏曲传统的对话、与现代剧场的对话、与观众的对话。这种对话既需要对文学影视母题的深度解码,也需要对戏曲本体的创造性重构;既依赖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服装、灯光主创团队的协同创新,也离不开院团整体资源的有机整合。作为一名青年编剧,小剧场的实验路径是我们成长探索、实验积累的有效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不仅是从一度文本到二度舞台的创作演变,更需要编剧和导演、主创、演员们一起切磋磨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方朝晖
福建省漳州市文联一级编剧
题材好比矿藏,往往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挖到有用的矿层。题材的深挖过程,往往是剧本质量的提升过程。例如,历史题材剧本创作的关键在于突破“历史真实”的表象,抵达“人性真实”的本质。这要求创作者具备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人性本质与人生意义。这样,才能把题材挖掘到深层,才能使剧本具有精品品质,有较高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王 羚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一级编剧
剧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剧种、一个院团的综合艺术质量和人才建设。就地方戏剧种(闽剧)来说,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应该考虑到舞台表现,留给各种艺术声腔表现空间。我觉得了解本剧种的文化艺术特征至关重要。要怀有对剧种的敬畏之心,才可能创作出符合这个剧种的戏曲文本。此外,剧本是剧作者个体的生命诉求和独特表述,它应是“求异”的。在我们共处的大时代背景下,开掘我们不同的艺术视角、生命感受,从而在戏剧文学中展现我们各自不同的精彩。
戴先良
福建省宁化县政协二级编剧
首先,就如何做好剧本选题规划和深度挖掘来说,我认为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事件,二是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三是故事内容、题旨与形式的相对和谐。其次,就如何平衡剧本的文学性与商业性来说,我更愿意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一种西方戏剧观和中华民族戏剧观的异同调和。另外,就如何完善编剧人才培养机制来说,培养剧种化的编剧应是最紧要的,剧种意识不够,也是导致“题材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黄秀宝
福建漳州市芗剧(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编剧
关于剧本创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规划和深度挖掘”,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及“编剧的培养机制”这些议题,都让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剧种性的问题。放眼全国各地戏剧舞台的呈现形式,我们当前的戏剧形态,我觉得不单是题材趋同化现象,剧种特色也面临着消解的风险。关于剧种性问题,我认为当前对“剧种性戏曲编剧”的培养有所忽视,因此要给青年编剧、青年主创试错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林清华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剧本质量问题,其实有一个“根源性”问题,即如何“培元固本”,甚至是“开源扩本”的问题。戏剧还是要解释人心的宽度,探索人性的深度,为时代作证,要去梳理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所以,我总认为一个好的剧本,作者一定是把自己放进去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要珍惜稚嫩的原因,要给学生以自由和舒展的空间。因此,我建议综合性院校和专业院校在编剧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某种有益的互补。此外,关于戏剧批评标准的问题,对剧本的批评首先要去体察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梳理,灵魂的激荡,并由此认识一种生命的存在。
蒋良善
江西省乐平市剧协二级编剧
第一,剧本选材要摒弃急功近利、不顾条件硬上的思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不仅仅限于题材、素材,还有语言,这就涉及到剧本的文学性。第二,戏剧的商业性也要讲究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对剧本文学性的要求,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需要,还有市场的需要。第三,进行跨门类优秀剧本转化要做到戏曲化和剧种化,跨门类转化要明确原作的核心主题和情感基调,分析主要角色和关键情节,确保在转化中保留这些核心元素。第四,编剧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领悟提升技能。第五,健全戏剧剧本论证制度、提升剧本质量、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推动戏剧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姚金成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
现实题材戏剧“主题创作”难,究竟难在哪里?首先是对我们这个复杂而巨变时代的生活认识和把握之难。为什么我们很多主旋律戏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受人待见?就是不真实、不可信、不可爱,这是最要命的问题。为了走出这种戏剧构思和创作的误区,刻画出“有筋骨,有温度”、能感动人、启迪人的艺术形象,我提出了在构思和创作中三个要注意的要点:第一,英雄人物的起点要低;第二,要为英雄人物精神和人格的成长设置扣人心弦的命运困境;第三,英雄人物不能十全十美,要注意表现英模人物身上的“瑕疵”、弱点。
胡应明
原湖北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
首先,关于如何做好选题规划及主题性创作如何破题,我们应当解放思想、自我松绑,把习惯了的“题材决定论”化为“题材开掘论”,把不自觉的“主题先行”变为“主题的具体性提炼”。其次,关于如何更有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认为要敏锐地切入到生活的深度,深入人心,深入到人性的幽微之地。第三,关于如何平衡剧本的文学性与商业性,我想戏剧的文学性必然包含戏剧书写中人物及其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乃至诗意化,这个诗意也可以是明白如话的诗意,也可以是情真意切的诗意,这样的文学性是一定能直击人心的。
刘恩平
戏剧编剧、导演(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员)
首先,就环境、生态而言,既包括创作群落自身的艺术修养、价值追求、襟怀秉守等在内的生态、心态“小环境”,也包括创作导向、评论、舆情、网络等在内的“大环境”。其次,就创作而言,我们要审慎看待三组文化行为,一是非遗传承与文艺创新,二是技术“手艺”与创作“守艺”,三是符号出海与文化出海。第三,就评论而言,评论人与创作者之间,最好的分寸是有必要的“疏离感”。距离产生美,是说艺术审美一定包含着理性的审视。我们尤其对肩负评委职责的专家、评论家,素来寄望良深,因为他们是作品评审、文艺评奖的守门人、质检员。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