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塔原名妙因塔,因紧邻清溪河畔,人们习惯称之为清溪塔。座落在贵池江口街道流坡村的长江岸边一个小山丘上,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塔名妙因,取自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妙因斯满,极果顿圆。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制,高55.7米,底层塔径12米,周长37.69米。塔影横江,景色迷人。离城中心5公里,呈八角形。是明代江南地区砖石建筑技术的典范。















一,建造背景

民间传说称,池州水患频发是因地下“乌龙”作祟,故在清溪河建清溪塔,以镇水患、保民生。官方记载则提到,建塔旨在“固塞水口”,改善风水,并作为长江航行的地标。据明代大学士丁绍轼所著《清溪塔碑记》记载,塔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任池州知府钱槚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起意建造此塔,又据清乾隆《池州府志》、清光绪《贵池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池州府知府钱槚主持始建妙因塔,历经方遂、章尧相、黄流芳、李思恭多任知府,至万历四十年(1612)知府金本高任时迄工。塔旁原有妙因禅林,清咸丰年间兵燹。

二,建筑特色

1.结构形式:塔底设有4个门,但仅有一门可进入塔内,其余均为装饰性盲门。古塔每层设有拱门、拱窗以及壁龛,塔内有螺旋砖梯直达塔顶。每层的拱门有虚有实,塔心室穹窿收顶。清溪塔内结构,它在二层和三层处有两个梯口,可供人上下,通往每层的台阶25至29级不等。沿陡削的石阶盘旋而上时可见诸层都设有佛龛。每层塔体也有区别,有的有复壁,有的有暗门,有的有碑记,有的有卷云纹饰的砖雕。塔砖由官府定制,刻有窑户姓名(如“张玉造”“吴文造”),砖雕斗拱、须弥座束腰处的纹饰等展现了明代精湛工艺。

2.工艺设计:该塔呈七层八角楼阁式,通高55.7米,主体砖石结构,塔砖按池州府定制的规格由各窑署名烧制而成。塔底层筑砌低矮八边形台基,塔基上砌筑塔体,塔边角砌立砖柱,塔外设置塔檐,以砖雕斗拱撑托,上盖筒瓦。塔底平面呈正八边形,边长4.61米,塔径12.15米,周边长37.69米;塔基设砖制须弥座,束腰处有砖雕;开设三扇拱门,塔正门朝南,正门门洞上方镶嵌砖雕横匾,楷书“妙因塔”三字塔名,落“万历辛丑(1601)端阳立”款;东、西面各开一门,穿过拱门直抵塔心室;塔心室设壁龛,内嵌佛像(今无存);穹窿式收顶。塔体二层至七层形制与底层大同小异,均设拱门、盲门、拱窗、穹窿顶,塔七层设置木质顶撑,顶托塔刹;但塔体每层规格大小不一,自底向顶逐层渐收,比例协调、收分恰当,每层塔身高5米多,顶高5至7米不等。上塔通道设在东西两侧壁内,花岗岩石阶或砖阶作壁内折上式,每层台阶级不等,共159级台阶,其中一至四层登塔路线采取“脱节螺旋”方式,五至六层运用逆时螺旋踏跺。每层回廊与塔梯通道采用叠涩法与砖券方式,使塔外壁与内壁连为一体。层层设壁龛,内嵌佛像(今无存)。塔体镶嵌留存多块碑刻、题记,内容为当朝官员职务、姓名及设立时间。明崇祯十五年(1642)夏,该塔塔刹遭雷击毁,塔身无恙;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炮击清溪塔,该塔北部迎江面小面积坍塌,残留弹痕数十处。

3.修缮:1982年原贵池县人民政府简易维修了塔门砖券、外塔壁与覆钵形塔刹;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拨款对其整体修缮,并修复了该塔塔刹;2002年池州市人民政府抢救维修了塔心室佛龛、塔檐、塔顶等,增设了避雷等设施。

三,历史文化价值

贵池清溪塔是江南地区明代砖石制作技术和佛塔砌筑技术鼎盛时期的作品,体现鲜明的时代建筑风格,系地方政府主持督造的大型公共地标性建筑。该塔是儒、释、道三种文化交融的产物,系长江沿岸规模较大的七级浮屠,兼备佛塔、风水塔双重文化属性,具有舟船航行标志实用功能。该塔体量庞大,气势磅礴,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建造精湛,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该塔坐落于长江岸边,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登临该塔,抒情赋咏,留下许多珍贵的诗篇,如清代曹殿奇《清溪塔》诗:“嶙峋高塔倚遥天,拾级凭临俯大千。雁影下投秋浦树,渔歌遥带杜湖烟。青苍岚影桥边合,浩渺江流槛外旋。犹忆故人天际去,峭帆几片断云悬”。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溪塔历经400余年沧桑,见证了池州的历史变迁与自然人文交融,其巍峨身影与传奇故事永运流芳。

作者:王敏善,当代艺术家、知名撰稿人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