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德芳/文在中国历史上,汉朝继秦朝之后而起,汉承秦制,形成了一个大的历史时段。汉秦相续,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汉长安城最早的宫殿长乐宫就是在秦朝的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今天,无论是在历史学界,还是在考古学界,“秦汉”都是密不可分的学术范畴。我刚刚讲完了汉长安城,按理说就应该讲秦都咸阳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和陕西考古博物馆看完了相关的展览之后,就由西安城西北上,到咸阳原考察咸阳宫遗址和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这一篇介绍秦都咸阳的文字。
秦都咸阳的营建和考古发现史
柳宗元《封建论》中说秦都咸阳“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司马迁说咸阳城内“四方辐辏、并至而会”,都是说咸阳是当时的大都市,见于文献的众多宫殿和离宫别馆沿渭河两岸绵延伸展,蔚为壮观。然而,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咸阳城的营建也经过了很长的历程。
秦人迁都路线图
历史上,秦人起于周境的西陲(今甘肃礼县、西和一带),后来逐渐一路东进,陆续迁移的都城有秦邑(今甘肃清水)、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北)、泾阳(陕西泾阳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北)。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 ),命大良造商鞅在渭河北岸的土塬上筑咸阳宫的冀阙,次年将都城由栎阳迁都于此,定名咸阳。秦惠文王在位时(前 337 —前 311 ),继续扩建咸阳宫室,“北陵宫殿”已扩充到南临渭水,北逾泾水。秦昭襄王在位时(前 306 —前 251 ),在渭南兴建章台宫、兴乐宫、长杨宫及射熊馆,并兴建渭水桥。
秦都咸阳布局图
秦王政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十六年(前 231 ),置丽邑,创立陵邑制度;十七年至二十六年,每破一国,都在咸阳北阪仿建其宫室,自雍门以东,泾渭之间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二十七年在渭河之南建信宫,后更名为极庙,自极庙至骊山作甘泉前殿;三十五年在渭南上林苑中建朝宫,先作前殿阿房宫,又用卢生建议,在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建宫观二百七十,以复道甬道相连。秦王政三十七年,秦始皇驾崩。三年后刘邦攻入咸阳,之后项羽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所谓“楚人一炬,化为焦土”,至此连续营建了 130 余年的咸阳城毁废。
秦都咸阳至全国各地的交通图
1959 年以来,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咸阳故城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发掘,探明秦咸阳城的中心位置在今窑店镇一带,城区范围大致为北起窑店镇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桥镇巨家庄,西起塔尔坡、东到柏家嘴,城市跨渭水两岸,面积达 100 余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共发现各类遗址遗迹 230 余处,经过试掘和重点发掘,发现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筑遗址 27 处,包括宫墙遗址和重点发掘的宫殿遗址,以及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和长达 4 公里的墓葬区,为进一步探清秦咸阳故城的范围积累了重要资料。
秦都咸阳的规模和主要宫殿
秦咸阳城遗址没有发现城墙,其整体布局是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河流湖泊、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并形成防卫设施。
经考古勘探推断,秦咸阳城东西长约 7220 米,南北宽约 6700 米。中心区域现存面积 20 平方千米,其中部偏北处、即今渭城区窑店镇东北、牛羊沟东西两侧,是秦国时期所修筑的宫殿遗址,即咸阳宫遗址。其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就包括了仿六国宫室建筑,西南部为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东边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兰池和兰池宫,属池苑风景区。
咸阳城出土的虎钮铜鐏于
咸阳宫遗址是秦都咸阳发掘研究比较充分的部分,其周长达 2700 余米的夯土墙基内,出土有较多战国时期的板瓦、筒瓦残片和少量战国时期陶器残片,由此判断此墙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咸阳宫墙。宫墙内已发掘的三座宫殿遗址可复原为一组对称的高台宫观,由跨越谷道的飞阁相连,为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
1 号宫殿基址复原图及复原透视图
1 号宫殿遗址东西 60 米,南北 45 米,一层台高 6 米,平面略呈L形,南北内含若干室。南部西段一列 5 室,西边 4 室为卧室,出土有壁画残片,伴出陶纺轮,可能是宫嫔居室;最东一室内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陶制地漏与排水管,应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有贮存食物的窖穴。大台的南、西、北三面建有回廊,它既是联系各房间的通道,又起到保护土台的作用。
台基中央的主体宫室东西 13.4 米、南北 12 米,面积约 160.8 平方米。南、北墙各开二门,东墙居中一门。中央有直径 60 厘米的“都柱”;地表为朱红色,即当时的“丹地”,表明这里是最高统治者所使用的厅堂。厅堂东侧为卧室,内设有壁炉。大台的西侧还有大卧室、大浴室和贮藏室,似应是嫔妃居住使用的。厅堂朝北有宽敞的厅室,朝南有宽阔的大露台,由此可以俯瞰全城,并可远眺渭水与南山风景。
3 号宫殿基址的壁画
3 号宫殿遗址位于 1 号宫殿遗址西南,二者有夯土连接。遗址东西长约 117 米,南北宽约 60 余米,总面积约 7020 平方米。发掘清理出阁道、回廊两道,屋宇两室。阁道仍存有高 0.2-1.08 米的残墙,东西两壁有总长 32.40 米的壁画。壁画题材有建筑、车马、人物、游猎、鸟兽、植物、鬼怪等,色彩有红、黑、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车马图每组为四马一车。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
2 号宫殿遗址在1号宫殿遗址西北 93 米处。东西长 127 米,南北宽 32.8—45.5 米不等。房屋分为二层。室内发现封闭式排水池和蓄水窖,出土较完整的龙纹、动物纹、四叶纹空心砖,还出土有瓦当、带钩、半两钱和壁画残片等。
1 号宫殿遗址地面、墙面留有多次维修、改建的痕迹,判断这里应是秦咸阳宫的某个殿址,始建于战国,秦统一前后又经过多次修缮。
秦都咸阳出土的各式兵器
文物考古部门近年还在秦咸阳城宫殿官署区内的西部、北部、南部各发现 50 米宽的道路,道路为两横一纵分布,构成主干道路。另外发现 6 号高台建筑仍残留夯土台基于现地表,自秦代地面至现存台基顶部高达 11.3 米。揭露其顶部结构,发现曲尺形墙体与壁柱、台阶与斜坡通道、涂朱地面等。结合周边考古资料,判断其东部水域即为文献记载的“兰池”。
咸阳宫府库遗址
在咸阳宫区以西发现的府库遗址,包括五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府库遗址中出土的编磬有使用过的痕迹,其中 23 件残块上有秦小篆字体的“北宫乐府”等内容的刻文,表明这里是储存包括编组石磬等礼乐用具在内的秦代大型府库。
阿房宫附近遗迹分布图
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阿房宫其实属于离宫,远离咸阳宫殿区,在渭水之南的秦上林苑中。其遗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纵长5千米,横宽3千米,面积约 15 平方千米。阿房宫遗址内仍保留在地面的夯土台基有 20 余处,包括阿房宫前殿基址以及周边分布的上林苑 1--6 号、兰池宫、上天台、祭地坛、磁石门、好汉庙等建筑基址。
咸阳城遗址出土文物及研究价值
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包括陶器、铜器(含铜兵器、铜礼器、铜制生活器、车马器等)、铁器、玉器、石器、骨器、料器、货币、铜锭、金属构件、壁画残片、陶制建筑构件等,而以残损的建筑构件为主。
秦都咸阳出土的龙形玉佩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夔龙纹瓦当
秦都咸阳出土的陶排水管
建筑构件中的空心砖作为秦砖的一种,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巨型建筑材料。秦咸阳宫空心砖主要包嵌在台阶表面作为踏步使用,也用来装饰墙面。秦咸阳宫遗址内出土的瓦当绝大多数为饰有云纹、植物纹、动物纹的圆瓦当。云纹瓦当占绝大部分,装饰云纹或变形云纹,很有特色。在咸阳城遗址中还发现了齐、楚、燕等国风格的瓦当,表明秦始皇仿六国建筑在咸阳建造宫殿是历史的真实。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几何纹空心砖
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的金银器、铜器、陶器、建筑构件上的造型纹样偏于疏朗,几何感强,动物造型生动,是秦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秦咸阳宫壁画题材为秦王出行车马、仪仗等,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形象,是迄今仅见的秦代绘画原作,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宫廷壁画。
秦都咸阳出土的玉龙形饰
秦都咸阳出土的格里芬饰牌模,显示来自中西亚的影响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硬陶壶
秦国建造咸阳城,表明秦国对都城的选址、区域规划等方面,已经具备“象天法地”等理念的城市规划思想,秦始皇时期的大规模营造,更是中国大一统帝国首都规划的肇始,故此秦咸阳城遗址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秦咸阳城没有发现城墙遗迹,似乎说明秦国对于自身实力有极强的自信心。秦咸阳城遗址中留存的高台建筑遗址、各类建筑构件、排水系统遗迹等遗存,表明偏于西方的秦国,具有不逊于东方齐国等大国的物质文化和技术水准,与各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我站在咸阳宫所在的咸阳原上,南方的西安城,包括近处的汉长安、远处的唐长安城尽收眼底。这咸阳原可是居高临下啊!萧何没有在此地建设长安城,大概是因为当时咸阳被项羽破坏得惨不忍睹了吧?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