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起点,对我们后续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喜欢把成长阶段遇到的一些困境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网络上也普遍流行起了“原生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就怪罪原生家庭?这套逻辑真的有参考意义吗?

那当然是因为从各个层面上,怪罪原生家庭都会让大部分人感觉更舒服。

人的一切选择和行动都包含着对自己的某种“善”,有时候这种善以一种直接的好处表现出来,比如你吃超加工食品很开心、努力学习会得到好成绩,有时候这种善则以规避一些坏处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选择撒谎来隐瞒错误,选择自我孤立来躲避人际交往可能带来的矛盾和打击,同理,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流行词时,也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这种“善”。

原生家庭最初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成长于其中的家庭环境,在原生家庭里,我们最早开始接触和学习到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面对冲突,原生家庭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和判断最初形成的地方。

正因为原生家庭是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迈向成熟的大人的起点,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夸大它的重要性,把它当做一个人性格和情感机制形成的核心,也因为如此,当我们在成年后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多人最后追根溯源都会归结到原生家庭。



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如果说人的成长环境以及周围人和你的相处模式对你完全没有任何影响,那显然不符合逻辑。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多多少少都是被周边人影响和塑造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成年后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踏入的困境很多都和你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当一种旧的心理模式延续到未来时,自然会给你的人生造成一些无法回避的影响。

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心理层面

在物质层面,常见的就是经济水平给人带来的影响,诸如一个从小生长在贫穷的家庭环境里的人,大概率会比物质富足的小孩更容易感到自卑,一个从小完全没有物质烦恼、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人也可能会因此过早地失去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抗压能力较弱等等。

在心理层面,如果一个人在童年阶段没有感受到全然的爱,没有在和父母的相处中获得一种健康的支持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那么他在成年后也更容易去牺牲自己的感受寻求他者认可,一个从小就被苛责、被严厉要求的人长大后也更容易对自己抱有完美主义心态,无法接受失败等等。

我们不能否认原生家庭对人的发展状态以及心理模式的影响,但现在所流行起来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很多时候不是一种健康的合理归因,而是对“原生家庭”这四个字本身的滥用。



当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时,抱有的不是一种对自己我的合理审视,更多的夹杂着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对自我负责的恐惧及逃避情绪,在这种状态下,原生家庭成为了一个保护壳,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躲在那里不去自我成长,那些张口闭口就是“原生家庭”的人很多时候只是借由这个名词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舒适区”,这种舒适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01

认知舒适:原生家庭成为了一种“一通百通”的通用解

所有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个体层面,而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思维、处事逻辑最后又都可以绕回原生家庭。

拿一些比较常见的情况来说,就比如有的人在亲密关系里总是遇到一些渣男,并且在明知道对方对自己不好的情况下却依旧离不开他,当我们来分析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这个人贴上恋爱脑和缺爱的标签,而缺爱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时候,问题就会被自然而然的指向她在原生家庭里面的相处模式,有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无条件的爱等等。

包括很多人身上都有的自卑、讨好型人格等特征似乎一旦套上原生家庭的壳子也变得合理起来,似乎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分析问题的通用解,因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用个人性格特质来解释的,而没有什么性格特质又是完全脱离于原生家庭的,这样的分析模式让我们陷入到了一种归因偏差的陷阱里。

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对事件原因进行判断时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偏见,忽略了复杂性或多维性。在原生家庭问题上,人们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过于依赖这种单一性解释路径,而忽略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简言之,喜欢用原生家庭来理解问题的人很多时候是在逃避思维的做功,是一种认知上的惰性,他们过于依赖这种不加思考的现成逻辑,而不愿意去探究一个人行为模式背后可能产生的多种复杂原因。



就拿一个人不愿意离开一个一直伤害她的人来说,这的确可能是她童年环境中比较缺爱,无法识别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期待通过牺牲自己的感受来获得爱,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暂时性的陷入了一种错误的相处模式,比方说对方一直在通过某种方式对她进行人格操控和打压,对方在某些方面能够给她带来不可替代性的价值等等。

任何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都是复杂的,原生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起点确实会对我们产生无法磨灭的影响,但同样的,一个人如何看待问题,怎样做出选择,也是和家庭之外的经历息息相关的,他可能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可能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思维的规训,还可能单纯受制于他的某段关系,这些都是需要综合看待的东西,而无法用原生家庭这种单一逻辑来解释。

02

行动舒适:怪罪原生家庭可以转嫁责任,逃避自己的人生课题

当我们把自身的某种困境归结于他者和外部环境时,我们天然的就把自己放置在了受害者的一方,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怪罪他人,把自己身的命运交给他人,而允许自己停留在原地。

不论在什么时候,怪罪别人总是容易的,想象一下,当你陷入某种人生困境,觉得自己离不开某种关系、无法获得人生的发展时,埋怨原生家庭总会让你感到宽慰,因为这可以让你避免苛责自己,从而把自己与世界的课题转嫁到父母身上,似乎自己的命运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自己的性格、行为特征都是原生家庭赋予的,所以遇到困难了也完全不用做出任何改变,因为这一切“早已注定”。

原生家庭决定论本身就带着一种无力感和悲观的味道,既然一切都被原生家庭决定了,那我们每个人的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了?是不是只要待在原地等着命运裁定人生就好了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困境的态度,原生家庭充其量只是影响了一部分的你,可如何生活最终还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原生家庭的人实际上就是在逃避责任,害怕自我负责。



原生家庭的反面是自我独立和成长,当我们不再习惯于把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是,我们才能够脱离受害者的角色,真正的正视自己的人生处境,扛起自我负责的旗帜,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客观看待困境,勇敢的承担起自己跌人生课题,也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局限,获得更广阔的人生。

03

情感舒适:借由原生家庭表达不满,希望唤起父母的内疚感和改变

怪罪原生家庭很多时候是一种长久压抑之下的情绪表达,因为长期以来的不被重视和理解,长期以来的得不到倾听和支持,所以成年后,很多人渴望通过怪罪原生家庭来获得一种心理宽慰,把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的种种不满都宣泄出来。

这类人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原生家庭影响的有限性,只是出于一种自我宣泄,就好像通过自己过得不好来实现一种对父母的报复,告诉他们“看吧,就是因为你们我才会变成这个样子”,希望通过怪罪原生家庭来唤起父母的内疚情绪,从而让他们重新看见自己,让自己长期以来的委屈找到一个出口,从而实现自己对家庭的和解。

毕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爱,从小就被父母忽视和打压,如果要求她完全无芥蒂的生活,对原生家庭没有一丝一毫的恨意也是不可能的,那些未完成的情绪积压在一个人心里迟早会变成心病,所以现代人怪罪原生家庭很多时候只是想把自己心里的怨气抒发出来,让自己的处境被看见和承认。



怪罪原生家庭有时候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有时候是对自我负责的逃避,还有时候只是出于积极的自我救赎而已,不管背后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它最终都会表现为一种对自己的“善”,一种让自己在心理和行动上更舒服的解释逻辑。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暂时性的缓解情绪,而不能把它当做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把自己的人生持续的困在原生家庭的桎梏里。

要记住,比原生家庭更宽广的永远是你自己,你有决定你自己人生的勇气和能力。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