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萨特逝世45周年

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萨特|他人即地狱

作者丨书杰

点击观看↓

1943年,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描绘了三个死后被关在同一密室的灵魂,一个出轨的懦夫,一个虚荣的杀手,一个病态的同性恋者——他们极力想证明自己不是对方口中的“烂人”,彼此监视、指责、审判,最终在互相折磨中崩溃。

“他人即地狱”这句台词,也成了萨特的经典名言。

01

他人即地狱

凝视的牢笼


这里的“地狱”并非指物理折磨,而是精神的困境——他人的目光、评判和期待,就像牢笼一样限制人的自由,使人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如《禁闭》中所描绘的,三个灵魂困于房间,没有酷刑,却因互相猜忌、操控和贬低,让这里比地狱更可怕。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你,你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被他人解读和评判。这种“被注视”的体验就是“地狱”的起点,这种“被凝视”的压力会让你逐渐失去自我,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

比如,同事的一句评价,或许会让你整夜失眠;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定义你的价值,会让你怀疑人生;朋友圈的点赞数,成了你自我认同的标准。

萨特认为,人天生是自由的主体,但他人的目光会将我们“物化”,迫使我们按照他人的标准生活,陷入如“地狱”般的精神折磨。

02

冲突的根源

自由与控制的博弈


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望自由,却总被他人的目光束缚?

这源于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我们注定要与他人共存,却又无法完全理解彼此。

萨特指出,每个人都在试图成为“主体”,成为关系的主导者,维护自己的自由和独特性,将他人变成“客体”。这种博弈,成为了痛苦的来源。比如,当我们用自己的价值来凝视、评判他人,将他人物化为客体,反过来,他人也在用同样方式对待我们。这种互相异化导致了永恒的冲突。

即便关系痛苦,我们仍渴望被认可,当他人无法理解我们时,反而加深了自我怀疑。比如:你追求爱情时,既想展现真实的自我,又怕对方不喜欢。

这种矛盾的本质便是:我们既渴望被他人认可,又厌恶被他人定义。这种冲突正是存在主义的必然结果:人无法摆脱自由选择的责任,也无法逃避他人目光的审判,因此人际关系天然就带有“战争性”。

03

如何破局?

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


“他人即地狱”是否意味着,我们要远离人群,拒绝一切关系呢?并不是。

萨特主张的是要超越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批判以占有和控制为目的的关系,反对将他人工具化。

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本质”,而是通过自由选择塑造自我。但当我们过度依赖他人评价、被他人定义时,就丧失了“自我塑造”的可能,将选择权交予他人。

因此,在与他人的碰撞中,我们通过选择与行动定义真实的自我,完成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的转变,破除“他人”制造的精神牢笼。要坦然接受他人的不可控性,他人的评价只是参考,不是真理,真正的自由是直面真实自我,承担选择结果。

真正的“地狱”不是他人,而是放弃自由、屈从于他者目光的自己。

这就是“他人即地狱”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人类自由与存在困境的深层矛盾,看似绝望,实则是对人的自由的终极肯定——唯有直面这份荒诞,人类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存在主义,可以来读读萨特的作品。为你诚挚推荐萨特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以及《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点击订购↓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萨特与波伏娃|开放性关系,真的自由吗?


波伏娃逝世39周年丨成为你自己,这比爱情更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