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城市有年轻人用白噪音对抗失眠焦虑时,贵州群山深处的肇兴侗寨,正以侗族大歌、山水美景、千年民俗构筑起一座“无需逃离”的心灵疗愈秘境。

侗族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侗寨一直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深藏在月亮山腹地的黎平县肇兴侗寨,正是其中的一个网红代表。


肇兴侗寨被称为“人类的共同家园”。 视觉中国 图

在这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美学制造视觉奇观‌;侗族大歌‌唱响国际舞台,侗布蜡染作坊推出国潮文创,非遗活化,薪火相传……肇兴侗寨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更难得的是,当古镇在千篇一律中面目模糊,肇兴侗寨给出了更智慧的答案——不抗拒时尚浪潮,也不刻意抛弃古朴,坚守“饭养身、歌养心”的生命哲学,成为都市人的精神原乡。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这座东方人眼中的桃花源,西方人眼中的乌托邦,正推动“古朴侗寨”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升‌,也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发展逻辑‌。

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精神家园

三个月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祺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来到肇兴侗寨,开启了她的新生活——在咖啡店打工。一个月3000元工资,在这里生活绰绰有余。她说自己与当地人一样,物欲不高,知足常乐。

在贵阳出生长大的她厌倦了城市生活,这里才是她期待而向往的生活。4月9日,她直率地告诉记者,不知道会在这里待多久,“可能是很久以后”。


肇兴侗寨有着多座鼓楼,是村民议事、祭祀、唱歌、休闲的地方。 视觉中国 图

肇兴侗寨坐落的山谷间时常云雾缭绕,寨中古树参天,吊脚楼群色调古朴,沿山势错落分布,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带来“楼在林中、林在寨中”的独特景观‌。

这样的环境让刘祺感受到侗寨的疗愈力量。不仅如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她爱上侗寨的理由,“虽然我在这里还没有一个朋友,但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刘祺时常能感受到村民的善意。如果有游客在村寨迷路,常有村民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甚至放下手头事务亲自引路,途中还会热情介绍鼓楼、风雨桥的历史故事。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分析过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他认为在乡村,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熟人社会”,这种环境催生了无需契约的信任和自发的互助传统。在侗寨,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民风是包括刘祺在内的很多外来者,对侗寨的最初印象。

清晨,当薄雾漫过肇兴侗寨的木质吊脚楼,满头银发的侗族奶奶们会在鼓楼前摆起小摊,售卖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她们低头做着针线活,时不时抬起头向路过的游客投以温柔和善的目光。


4月9日,一群侗寨村民围坐在鼓楼里,有的做针线活,有的弹起琴,歌声就如流水般唱起。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真的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谈起侗寨,杨秋娥总是激动不已,她在2018年毕业之后,就来到肇兴侗寨工作,现在是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杨秋娥时常会去其他景区考察,但去了那么多不同的地方,她从没想过要离开侗寨,去往更大的舞台工作生活,“我出去的原因只是为了学习,之后再回来反哺家乡。”

“希望有更多的游客来到侗寨,了解我们的侗族文化,我们这边节日特别多,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等,每个月都要过节,有一句话叫做‘大节369,小节天天有’。” 杨秋娥深情地说。

传承千年的古朴文化

侗寨有三宝——鼓楼、花桥(风雨桥)和侗族大歌。

侗寨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在千年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以鼓楼、花桥等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侗族又是世界上最喜欢唱歌的民族之一,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歌曲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作为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完整保留了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这三宝。

肇兴侗寨的原住民很多,目前有居民1200多户,将近6000人,民族文化氛围很浓郁。‌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唱歌。4月9日,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杨正莲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侗族大歌是“一人领,众人合”,没有指挥,没有伴奏,自然和声是其最大的特色,非常美妙。


4月8日晚,肇兴侗寨举办篝火晚会,村民邀请游客一起唱歌跳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侗族人普遍很腼腆,他们把情感与悲喜都藏进了歌里。” 杨正莲说,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通常是歌颂自然、劳作、爱情、友谊等,他们谈情说爱要唱歌,迎来送往要唱歌,祭祀时要唱歌,劳动时要唱歌,休息时也要唱歌。侗族大歌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自然。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能传承下来特别难得,它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仅靠着老一辈的口口相传,侗歌才得以传承下来。“在侗寨,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代代相传。当老一辈把歌曲传给我们,我们再传给下一辈。”杨正莲说。

以前村民会自发性地在路边唱歌,但时间不固定,全凭心情。“游客碰巧撞上了,那是惊喜,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幸参与。”杨秋娥解释说,现在,侗寨会在固定的时间安排特色节目,比如寨楼迎宾、鼓楼习歌、“爬窗探妹”、“行歌坐月”等体验活动。


4月9日上午,肇兴侗寨表演“寨门迎宾”。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每天早上10点,寨门迎宾是侗寨最热闹的时刻之一,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唱起,宣布着寨门当天打开。“他们的歌声极具感染力,虽然我听不懂歌词,但并不影响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如此感叹。

另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也感叹,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在吊脚楼前唱响的时刻,用心聆听时,建筑美学与自然和声的奇妙结合,这种沉浸感是数字技术无法复制的震撼。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今年,在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侗族大歌为“宝莲盛开”等戏份配乐,侗族大歌的搜索量随之暴涨,也掀起了网络上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关注热潮,成为文化IP全球输出‌的典范。

事实上,早在1986年的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蝉之歌》的演出令欧洲观众为之倾倒,西方人盛赞它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认为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改写了西方对东方音乐单声部的传统认知‌。


1986年,中国9位侗族姑娘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演唱侗族大歌,轰动欧洲音乐界。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翻拍

侗族传统服饰、银饰也因一次次的亮相,走红国际。侗族歌者佩戴的“月牙项圈”也成为时尚圈热议的东方美学符号‌。在贵州村T的舞台上,侗族少女穿着绚丽的民族服饰,搭配现代银饰,上演T台秀,被称赞“时尚好看”。

而侗寨蜡染与刺绣的匠人们,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产品,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时尚纪念品。

2022年,肇兴侗寨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一阵旋风,“侗寨变装”挑战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及自媒体来到侗寨打卡,“挑战贵州宣传大片之肇兴侗寨”话题累计达到了1.7亿播放量。

“旅拍在我们这里很流行,很多人来到侗寨后,会先去店铺里租一套侗族特色服饰,然后拍一组写真,鼓楼、花桥这些特色建筑都是很出片的点位,所以说大家很喜欢。”杨秋娥感叹说。

侗族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因为社交媒体的曝光度,从家庭作坊升级为规模化文创产业,推出刺绣咖啡杯、轻量化银饰等“国潮”产品,并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全球市场‌。


肇兴侗寨村民用传统蜡染技艺,制作成时装,很受游客欢迎。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陆港春是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靛靛染工艺项目传承人。10年前,他读完书回到家乡,当时侗寨已经开始发展旅游业,于是他决定留在家乡,“这种工艺需要我们年轻人去传承,这非常有意义。主要还是喜欢这个事业,才会去做这个事情,也才能坚持下去。”

不像传统老一辈一心专注于做布料,陆港春将传统手工艺融合于文创,让蜡染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这种加入传统非遗手工技艺的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既实用又精美,很受游客欢迎。他告诉记者,去年来体验蜡染的游客有一两万人,很多都是亲子游、研学游。

“非遗走进生活,才能传得更久更广。”陆港春说。

公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肇兴景区共接待游客10442人次,同比增长35.47%,在肇兴景区留宿人数为4841人次,同比增长8.03%。

肇兴侗寨这座“最后的家园”,就是这样,很古朴,也很时尚,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海报设计 王璐瑶 郑达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