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建引领的教育新程中,校际协作再启新章。4月9日,“2025年第六小学与大头山学区校际联谊暨各学科工作室落实承德市中小学课堂评价标准研讨活动”再次在大头山小学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两校聚焦数学的逻辑架构、科学的实践真知、道德与法治的价值根基,再次联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深度研讨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纽带,两校教师紧扣围场县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共探教育优质均衡的实践路径,推动教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



讲课的老师们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了八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



崔静老师执教一节连乘问题教学,课堂上,"题干分析五步法"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学生开启了连乘问题的思维之门,培养学生严谨审题能力,根据已知量确定隐藏量,使问题简单化。在分析已知量的过程中,通过开放式并有针对性的提问激发思维,探究出了两种解题方法,实现了从解题技巧到数学思想的升华,让迁移能力与发散思维在真实问题解决中自然生长。



任淑静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巧用余数解周期问题》,以新课标理念为脉络,编织出灵动而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扎根学情分析,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等实践活动,环环相扣,让数学活动不再囿于纸面公式。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以温润而富有张力的教学语言贯穿始终,既依托信息技术搭建可视化思维阶梯,又在小组探究中敏锐捕捉个体差异,让思维的火花在互动中迸发。



六年级的课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中,王艳伟老师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构建正比例关系模型,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引入小组积分竞赛机制,实时记录各组的讨论质量、解题效率与创新思路,有效激发团队协作意识与竞争动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列比例并解答,学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既夯实了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了数学建模能力。



滕双一老师以"分橘"为引,将数学化作生活的叙事。她用小棒丈量减法的足迹,以数线编织计算的经纬,让"26-8-8-8=2"不再只是冰冷的算式,而成为探索"够不够、剩多少"的成长密码。当课堂从具象操作走向抽象建模,我们看到这不仅是数学方法的习得,更是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启蒙。



骞路老师的道法课《生活处处有规则》以成语“约法三章”开篇,将第六小学“人人讲成语,经典伴我行”的传统带进课堂,又与本课内容紧密结合。吹气球游戏中,学生领悟规则让生活有序;校园案例讨论中,孩子们化身“规则小侦探”,发现上下楼梯、食堂排队等细节里的文明密码。骞老师带领孩子们连闯四关,感悟规则是温暖铠甲,而非冰冷约束。课堂尾声,骞老师以“文明小标兵”激励践行,让规则如春风滋养童心,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在张丹老师执教的《白白的大米哪里来》课堂上,一株秧苗叩响了童心的土壤。学生们踏入“田野”,三分钟的躬身插秧,让稚嫩的脊背感受到土地的馈赠,也沾满汗水的重量。视频里农人佝偻的背影、课堂中七嘴八舌的惊叹,皆化作一粒种子的顿悟——白米非天生,粒粒皆辛苦。风吹稻浪时,少年终懂得:每一餐暖香,都是大地与光阴的私语,是无数农人弯腰千次后捧出的劳动成果。相信这一课结束,同学们更加懂得了,珍惜,便是对劳作最深的敬仰。



陈丹丹老师和孩子共同完成了这堂生动的“快递包裹”科学课,以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学生通过拼图活动梳理揽收、分拣等物流环节,分组探讨效率与不足。课堂亮点是“未来快递”创意环节,学生畅想“智能传送”“精准签收”,同时反思信息泄露、成本高等现实问题。课程结合生活场景与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理解现代物流逻辑,既锻炼思辨能力,也启发了对科技赋能社会的思考。

朱凤丽老师这堂趣味盎然的科学课以“房屋进化史”为主线,学生化身“时空建筑师”,学生分组分析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理解科学如何推动建筑革新。课程以案例串联历史与未来,在“传统技艺”与“智能建造”的碰撞中有效夯实知识基础,启发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共生。



在评课研讨环节中,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三个学科分组开展了深度教研活动,讲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和自评。听课老师们也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共同分享交流。‍各分会场研讨氛围热烈,教师们立足学科特点积极发言,通过案例剖析和策略探讨实现了思维碰撞。许多教师表示,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他们拓宽了教学视野,收获了实用的教学方法。此外,活动还设置了自由提问与答疑环节,帮助教师们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



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围场县教师发展中心孙素娟部长和江海全主任莅临指导。孙素娟部长结合课程标准与围场县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评价标准对道法学科进行了精准点评与方向指引,江海全主任则针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出了教学建议,依据数学学科课堂评价标准作出点评,科学学科组通过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教学优化路径。本次活动以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为纲,精准把脉,通过专家引领与同伴互鉴的立体化教研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番校际教研活动,以数学的严谨为纽带,以科学的实证为航标,以道法的涵育为基石,在课堂评价标准的框架下,共拓教育优质均衡的崭新疆域。八节示范课深耕核心素养,将大单元理念化入层层思辨,如春犁破土;而多维研讨与深度剖析,更令教育灵思穿山越岭,汇成区域联动的浩荡春潮。今朝凝结的教研薪火,必于未来课堂燎燃智慧的原野,让每方寸讲台化作启智润心的殿堂,指引学子于真理瀚海扬帆破浪。(记录者: 李伟 宣英丽 刘舒垚)

责任编辑:吴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