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传递的是一种源于瑜伽修行哲学的生活态度和整理术,旨在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内心,从而达到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我读了之后,忽然觉得,何止是物品,每个人的心灵更需要断舍离,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另外一个词—释然。



晨起倒茶时,我总要把杯中残茶倒尽。这习惯像极了人生—若总留着前日的茶垢,新茶便永远沏不出清冽滋味。丰子恺说“不念过往”,倒不是要我们彻底遗忘,而是像茶客般懂得适时放下,让新茶的清香自然漫溢。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张总在办公室一直摆着茶具,每当商场受挫时便沏一壶茶。他说:“倒掉隔夜茶汤的动作,就像按下重启键。”《论语》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杯中沉淀的不仅是茶渣,更是一种释然。

京都哲学之道的樱花季,总有人对着落英叹息。可若站在古寺檐下望去,会发现飘落的花瓣正顺着溪水远行。日本俳句家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古池哉,蛙跃入,水声清。)描绘了一个古老的池塘,青蛙跃入水中,打破了宁静,只留下水声回荡的瞬间。听那声涟漪,原是教人不必执着于池水的波纹,而要看见蛙跃时的自在。如果在黑色星期一你持仓股票跌停,与其盯着K线图焦虑,不如学学苏轼,把“回首向来萧瑟处”的雨,酿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敦煌画工在残损的飞天衣袂上添新色,斑驳的朱砂与新生的青绿层层交叠,倒比完整的壁画更显岁月慈悲。这让我想起沏茶的“养壶”说,茶垢积年成包浆,反比新壶多三分韵味。释怀原是这般奇妙的化学反应——旧伤结痂处,恰是新芽萌发时。



人生如茶,七分满留三分余地。当我们学会像倒残茶般洒脱,像看落花般从容,像补壁画般珍视时光的刻痕,那些跌宕起伏的际遇,终会沉淀成滋养生命的清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