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旅(九)

激情南山,最后的狂欢

游览南山是我们这次丝绸之旅集体活动的最后一天。听说是领队汪主任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了南山所在的县政府,带着满箱的酒和烤全羊准备在南山上为我们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南山位于乌鲁木齐以南约40公里的乌鲁木齐县境内。是一处以冰川景观、葱郁林草、奇山异石,优越旅游气候、高山牧场风光和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据说南山在唐朝时就是著名的狩猎区,清朝时是有名的牧场。从清代开始南山就是避暑游览的胜地。


南山牧场蒙古包前


前往南山的大巴车据说是县政府的接待用车,驾驶车的司机身材健壮,年纪与我相仿,也很健谈。我和他一路攀谈,很快就成为熟人。司机姓崔,既是驾驶员也是导游。据崔师傅介绍,我们今天去的南山景点是哈萨克族人居住地方。那里是一片高山牧场。有森林、草场、蒙古包。可以骑马,但要注意安全。晚上有篝火晚会,与牧民联欢。

来到南山牧场,我们被要求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最好是几个人一起,因为南山有大型野兽出没,比如雪豹、棕熊等。好大一片山地草场!蓝天白云下,羊群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几位哈萨克族小伙拿着长杆短鞭骑在马背上吆喝,驱赶着羊群。远处可以看到雪峰高耸入云端,白云在雪峰下飘过。草场的四周是茂密的森林。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泉水淙淙。在稍显平缓的草地上布满着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蒙古包。一群哈萨克族中老年男女纷纷走出来把我们迎进较大的一座蒙古包里,一杯杯羊奶茶捧到我们面前,一番寒暄后,人们渐渐散去。接待我们的人从车上抬下了白酒、啤酒和已经烤制好的整羊。当地的哈萨克族人摆好了水果拼盘。另一部分人去抓羊、宰羊、做手抓饭


和杨凤娇在蒙古包


我和几位同伴走出蒙古包,崔师傅示意前面有跑马场可以骑马。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大人小孩都会骑马。跑马场的马并不高大,负责看守马场的只是几个哈萨克小孩。我很担心那些马是否能驮起我行走。哈族小孩牵来一匹稍显高大的棕红色马,将缰绳放在我手里,示意我不要害怕。我们都显得笨拙,只能在哈族小孩帮助下骑上马背,小孩还很认真检查了我们每个人装备,告诉我们怎么让马走,怎么让马停,怎么让马跑。总之要抓紧缰绳,脚下蹬紧铁环,马跑时身体向前倾,双手要抓紧马鞍上的铁环,双脚用力,屁股要空悬在马背上。

小孩牵着我的马走了一段路随后把缰绳丢给我,让我自己骑行。而后手指放在嘴唇中一声哨响,一匹黄褐色的马跑到他的身边,只见他手握缰绳,抓住马背上的鬃毛,脚蹬铁环,一个飞跃就跨上了马背。随后,我们跟着他走出草场,到森林中骑行。身边总有会骑马的游客飞奔而过。小孩示意我们开始奔马,那些马也很有灵性,跟着他的马奔跑起来。只跑了一小会,就感觉骑马挺累,腿部肌肉僵硬,大腿与马背摩擦也感觉疼痛。我们还穿过了森林峡谷,最后慢悠悠地回到草场,已经显得精疲力竭。


和王忠明(左一)等在蒙古包


不远处的毡房中飘来阵阵羊肉的膻味,那里是做手抓饭的现场。几位哈萨克族老大妈正不停地忙碌着准备各种配料。大锅里煮着大块的羊骨头和羊肉。“抓饭”是新疆哈萨克族人的美食。主要原料是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植物油(清油)。做抓饭一定要用生铁锅。将羊肉(带骨头)用清油炒熟(估计要炖上一两个小时),再炒好胡萝卜、洋葱。最后放大米、清水、盐与炒好的羊肉、洋葱、胡萝卜一起焖熟。用盘子盛满端上桌子,用手抓着吃。所以又称手抓饭。

同伴们在毡房中休息时,我独自溜出了毡房。人有“三急”,想找一个地方行行方便,但草原牧场是没有专门的方便地方。只能走到草场和森林交界的地方自行方便。所以有草原牧场方便时不避人的说法。

崔师傅也在一个毡房边忙碌,看到我就召唤我过去。崔师傅已经架好了炉灶,升起了炉火,烧烤的铁架已经摆好,正用铁刺(新疆烧烤专用)穿着大块的羊排,一根铁刺上穿着4到5块2厘米见方的新鲜羊排。穿好后开始在炉火上烤制。一边烤制一边对我说“今天让你尝尝正宗的新疆烤羊排!”。炉火很旺,铁刺上羊排流下的羊油不时把炉火浇成明火,熊熊燃烧。崔师傅不停地翻转着羊排,也不停地向羊排上泼洒着佐料。他所用的佐料也是新疆烤羊排秘制的。一番操作后,他让我快来品尝。从没吃过这么美味的新疆烤羊排!羊排外酥里嫩,完全没有羊肉的膻味,咸淡适中,奇异的香味已经渗入羊排中。我一连吃了两大串烤羊排。崔师傅还给我烤制了更好吃的烤羊肝。据说新鲜的羊肝烤制出来是新疆美食一绝。一般主人不会外卖。主要是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和杨凤娇、王忠明、小侯等蒙古包


当手抓饭、烤羊肉、羊奶茶、水果和酒水摆满长型条桌时,盛大的联欢会开始了。哈萨克族有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两支翅膀”。明快的音乐响起,穿着盛装的哈萨克族男女跳起了“黑走马”-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意思是黑色行走的马。当地接待人员和哈萨克族长老端着盛满白酒的银碗,向我们敬酒,全体人员举杯共饮。也许是酒点燃了激情,我们旅行团队中美女们有善酒者,来者不拒。有善舞者,手拿羊骨头或酒杯就加入了跳舞的队伍。没有了男女长幼之分,没有职务高低之说,大家忘记了自我,全身心融入了这欢快的气氛之中。

我不胜酒力,只能拿起啤酒相和。一瓶啤酒下喉,已经是满脸通红,只能悄悄地退坐到角落里。几位摄影师“咔嚓、咔嚓”不停的拍照,记录下这欢快的瞬间。不知什么时候,小侯换上了黄色的维族服装,跳起了吉普赛舞,服饰、身材、舞姿完全柔和在一起,活生生一个吉普赛女郎!很不幸,我被几位摄影师发现,被拉出来,推搡着加入了狂欢的队伍。好事的王忠明把小侯推搡到我的身旁,我能看出,小侯已有醉意,她靠在我的身前,摆弄着舞姿,我双手叉腰站定,随着咔嚓的响声,留下永久的纪念。


旅行团成员蒙古包狂欢


一阵狂欢后,毡房里只剩下我们旅行团队的人员。也许是团队集体活动将要结束,人们都有相见恨晚、依依惜别的感觉。借助酒的作用,不分男女老少,或抱着一人就去照相,或被推成一团合影。我、汪主任、小项、小侯、杨凤娇、王忠明等成为了大家戏闹的中心。平时不爱多说话的几位长者也加入到欢闹的队伍中来。外面的天色就要暗淡下来,漫天的星空升起,蒙古包外的篝火已经点燃。我们被邀请参加篝火晚会,这时我能感觉到,已经有几个同伴喝醉了,我们搀扶着走出毡房。当音乐声再次响起时,喝醉的同伴也颤颤巍巍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围着篝火闻歌起舞,把晚会推向了高潮。当篝火燃尽时,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泪点较低的同志还哭出声来,受她们影响,我也眼含泪水,努力不让泪水落下。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尽管丝绸之路还很长,我们这次旅行只是丝绸之路的一小部分,但正如古丝绸之路一样,带给我们的欢乐,是情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丝绸之旅带给我的是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艺术的等知识的多重收获!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见了!南山!再见了!新疆!再见了!我们不愿结束的丝绸之旅!再见了!我的同伴们!


作者刘建华

【作者简介】刘建华,大学本科毕业,恩施州人民银行干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