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就是连“来都来了”的自我安慰都救不了。
要不是被前同事以“投资蓝海”忽悠过去,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原来去蒙古国的经历会这么“硬核”——白天假装韩国人,晚上住蒙古包烧牛粪取暖,还得时刻提防被要钱。
先说点正经的(虽然这地方和“正经”没啥关系)
首都:乌兰巴托,对,就是谭维维老师歌里唱的。这里聚集了全国近一半人口(140万),剩下160万人散落在荒芜的草原上,主打一个“地广人稀,但稀得毫无灵魂”。
货币叫“图格里克”,1人民币能换485图,乍一听能当土豪,实际买个苹果都得掏几千图,数钱数到手抽筋。
蒙古国女多男少,女生16岁就能结婚,男生17岁就得扛起家庭重任。但别以为这是天堂,乌兰巴托街头的妹子们妆容精致、穿搭韩系,开口却是蒙语混俄语,男人大多带着点“生人勿近”的彪悍。
我知道肯定有反对的声音说,在蒙古生活得挺安全和谐,我不排除接触久了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但对我这么一个闯入者而言,并不想久住,甚至不如我家一个县城。
在蒙古国,说中文≈自找麻烦。在乌兰巴托街头用中文问路,有一定概率会有壮汉围上来伸手要钱,表情凶狠得像你欠了他家羊群。已经有不少博主中招,当地人对“胡扎”(蒙语里带贬义的“中国人”称呼)的敌意,堪比南方人见到蟑螂。
后来我学乖了,开口就是“安宁哈塞哟”(韩语你好),瞬间待遇升级——店员笑脸相迎,出租车司机主动打表。
为啥?因为蒙古国早被日韩文化攻陷了!满街Gs25便利店、韩式烤肉店,年轻人追韩剧、学韩语,连车牌都混着日韩二手车(左舵右舵随机出现,堵车时堪称“科目五地狱”)。
夜晚的乌兰巴托,酒吧街灯红酒绿,韩国欧巴和蒙古妹子勾肩搭背,而我,一个“假韩国人”,只能默默啃着羊肉串,感慨这魔幻的“东亚文化大杂烩”。
站在乌兰巴托的制高点,你会看到“图拉河”南岸是富人区,房价3万/平起,北岸是贫民窟,木屋和蒙古包扎堆,中间夹着月薪2000的普通打工人。富人区有地暖、豪车、进口超市;贫民窟烧牛粪取暖,旱厕和羊圈做邻居,冬天零下30℃全靠一身正气。
更绝的是,房价高到牧民进城只能住蒙古包,以至于城市边缘的“棚户区”成了乌兰巴托最朋克的风景线——五颜六色的铁皮屋和传统蒙古包并肩而立,远看像乐高乱炖。
蒙古人爱喝酒,爱到全国每周一天禁酒,但剩下的六天,醉汉随机出现在整条街道。夜里出门还是建议组队,我曾亲眼见到醉汉当街摔酒瓶,对着空气骂骂咧咧,吓得我秒变“百米冲刺选手”。
交通更是魔幻现实主义巅峰。左右舵车并行(本地人右舵),交规形同虚设,公交车司机光个膀子随意打电话,出租车全是私家车,他们可以随意接活,司机报价靠心情。
从机场到市中心15分钟的路,能堵出一部《乌兰巴托漫长的一天》。最崩溃的是,这里的油价便宜(92号5块多一升),但堵车费时间,时间费命啊!
蒙古国物价主打一个“分裂”。牛羊肉便宜到哭,羊排19元/公斤,牛肉30元/公斤,啃到腮帮子酸都花不了100块。但蔬菜?呵呵,一颗娃娃菜15元,橘子11元/公斤,西红柿堪比奢侈品。牧民劝我:“多吃肉,少吃菜,草原儿女靠脂肪越冬!” 我含泪点头,结果便秘三天。
唯一良心的是羊绒和皮革。GOBI的羊绒大衣折合人民币几百块,纯牛皮钱包几十元到手,买完只想高呼“这才是游牧民族的馈赠!” 但别高兴太早——商场里的进口商品价格直接翻倍,一瓶老干妈能卖到50元,瞬间梦回“奢侈品自由”。
朋友们,听我一句劝:蒙古国,能不去就别去!这里的风景,内蒙古都有;这里的羊肉,网购也能吃到;这里的魔幻体验,抖音刷两小时就能代餐。
如果非要挑战人生,请务必熟读《假装韩国人手册》,备足维生素片,并祈祷别在深夜遇到醉汉。最后送你们一句真理:有些地方,只适合活在滤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