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甜田 通讯员 蒋芳芳
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领域的崇高职业精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将通过“滨医风采”专栏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滨医附院众多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与典型风范,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与卓越成就的展示,激励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省级医学中心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毫厘之间求卓越 显微外科创新章
——记滨医附院手(显微)外科主任刘永涛
刘永涛手术中(左一)
1988年,刘永涛考入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3年毕业留校工作,毕业32年来,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其中1998年至200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攻读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显微外科临床,参与了当时国家97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的科研研究,在导师商庆新、曹谊林教授指导下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在具有免疫功能动物体内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大段肌腱缺损的子课题,并参与了骨、软骨的组织工程化研究。毕业论文Bridging Tendon Defects Using Autologous Tenocyte Engineered Tendon in a Hen Model发表在美国整形外科杂志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
站在病人床头,把论文写在患者病床旁
研究生期间,他努力学习显微外科技术,磨炼自己的本领,在上海就读期间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断腕再植手术。研究生毕业后又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滨医附院工作,他认为滨州这块土地的人民更需要像他这样的医务人员!
滨州在当时属于经济起步阶段,有许多从事手工劳动的产业工人和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手部外伤仍然是较为常见的损伤,尤其是严重的手部外伤如断指,断肢等严重影响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往这样的病人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到潍坊,济南的医疗机构就诊,非常不方便。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勤奋耕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初涉显微外科,到熟练掌握在显微镜下缝合直径0.2mm的微细血管,经历了一个个不眠之夜。30多年来,他参与救治断肢再植手术20余例,断指再植手术150余例,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手术160余例,不同部位的肢体血管损伤30余例。最长的手术时间达到16小时,绝大多数病人获得了良好的功能。目前他担任山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和显微外科分会委员,滨州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显微外科、手外科的医生劳动强度极大,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手术结束并不是所有工作的完成,还需要严密的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2011年春节的大年初二,院领导通知有一个股动脉断裂的病人正由外院紧急转来滨医附院,他二话不说紧急赶往医院,在病房楼大厅和病人正好汇合,这时候病人已经处于血压测不到的严重休克状态,生命垂危。他当即决定马上将病人送往手术室,在同事们的配合下10分钟紧急止血,同时抓紧时间输血补液抢救病人,30分钟后病人血压开始回升并稳定,然后及时做了股动脉吻合手术,术后又在医院观察病人十几个小时,直到病人情况稳定后才回家。病人术后不但保住了生命,还保存了功能满意的肢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病人上肢离断了,有的手被机器切割离断,有的是手指离断,面对痛苦的病人和家属,他都组织同事们在第一时间做了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想到病人心头,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2016年7月1日,鲁北地区第一个专科手(显微)外科正式成立,这是医院成为山东省区域医学中心后贯彻执行精准化医疗的重要举措。成立9个月来,他带领科室同事加班加点,无论什么时候有急诊,总能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及时处理。每年进行断指(肢)再植70余例,各种皮瓣手术150余例。其中复杂旋转撕脱的断腕再植,三指离断的再植成功,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疫情期间,许多病人由于当时的状态不能自由就诊,他们的团队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马上开展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将以前不能一个科室完成的任务,通过多学科共同攻关,满足了病人的需求。疫情期间,累计完成了诸如吻合血管的游离空肠移植再造食管,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再造乳房,口腔部肿瘤切除后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重建等复杂高难度手术,解决了病人就医的难题。
做到病人点头,不断创新突破挑战新技术
刘永涛医生在平时工作中,始终关注病患的需求,并积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病人所期盼的就是他工作前进的动力。2022年以来带领科室开展了肢体淋巴水肿的外科治疗,通过吻合淋巴管-静脉手术,病人的肢体淋巴水肿有了明显的改善。2023年,他关注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理解和证据,及时组织科室人员积极追踪文献,搜集资料,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外出考察学习,不断积累相关资料,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于2024年8月份通过了医院临床伦理论证开展了颈深淋巴管-深静脉吻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他不畏辛苦,开展半年来,治疗的病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的病人恢复效果相当满意,恢复了部分语言能力,行走能力的显著改善,减轻了病人痛苦和家属的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稳妥推进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医学发展的今天,不但要有一颗“仁心”,更要有“妙术”!他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他是一名关爱病人,懂得病人疾苦并愿意付出一生为党和国家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