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元宵节,贾母在花厅设宴,一家人齐聚一堂庆祝元宵。期间有家中常来往的女先儿,要给贾母讲一回《凤求鸾》的书,贾母略微一问,就知道是什么故事,终于忍不住一顿输出,抨击《凤求鸾》才子佳人的故事误人不浅。


贾母的话,被王熙凤笑称作“掰谎计”,具体表达了这么几点意思:

其一,“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贾母认为这些故事都是作者不懂瞎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淫而故意诋毁,并不符合豪门真相。

其二,“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这话就狠了,干脆就站在“才子佳人”自由恋爱的对立面,抨击男女私情为贼情,如同小偷一般。


其三、“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大家人口奶奶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你们自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不是?”这就将炮口对准了家庭教养和长辈攻击,至于说的是谁,谁心里清楚。

贾母当晚之所以借题发挥,掰谎《凤求鸾》,也是有两件事,逼得她不得不当场表态:

第一件事,是林黛玉当晚也不知道出于有意还是无心,竟然在贾宝玉敬酒时,当众将自己酒杯里没有喝完的剩酒,就着唇喂给了贾宝玉。这个举动被大家伙都看在眼中,尤其还当着李婶娘和薛姨妈的面,可谓是相当炸裂。


贾母必然要对林黛玉的这个冒失举动造成的后果表态,并且立即灭火。她激烈抨击才子佳人,就是表明她反对宝黛爱情的立场。

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形,根本就无法遮掩两个人生出私情的事实。既然事情发生,贾母也不能掩耳盗铃,借助《凤求鸾》的掰谎,也是对宝黛二人作“亡羊补牢”。所以,她随后安排座位,就直接将贾宝玉和林黛玉拆分,不叫两人再坐在一处了。

至于贾母支持宝黛姻缘的立场并没有变化,只是必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仪之下行事。她也尽力为宝黛作掩护,直言“我们家并无这样事”,就告诉李婶娘等人,宝黛喂酒,只是小姊妹们的亲近罢了。


其二,既然借助《凤求鸾》抨击了男女私情,贾母也干脆含沙射影,以故事里王熙凤去李家谋求雏鸾小姐之事,讽刺薛家母女在贾府谋求金玉良姻的事实。更借“贼情”讽刺薛家为谋求金玉良姻,在贾府背后做的那些谋划举动。

当时薛家在贾家可谓是有恃无恐,不但全家不走,更是多了薛蝌与薛宝琴。薛家的仆人莺儿妈,更与贾宝玉小厮茗烟娘交情莫逆,情同手足,薛宝钗往来怡红院也是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操作都让贾母心生警惕。尤其贾府内外还有王夫人、贾元春母女暗中支持,像李婶娘这种不知情的外人,还以为两家真有可能做成姻缘呢。


所以,贾母通过这次掰谎,实实在在对外昭告她反对金玉良姻的立场。说得话不可谓不严重。虽说也有一语双关点破林黛玉的意思,到底还是冲着薛家开火。

总得来说,贾母也是操心。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让她如坐针毡,也无法不管。既然要管,自然就拉着薛家一起下水,大家都别舒坦,谁也别笑话谁。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