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沈阳公布了首批70个不可移动老建筑文物,由此,这座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工作,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沈阳市共登记153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国家级27处,省级63处,市级171处。
用镜头去对比昔日的泛黄照片
寻找那些隐藏在沈阳深处的老建筑
它们或多或少会记录这座城市的沧桑
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
而是,令人痛心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已有近400座老建筑被拆除了,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今天,小编试着将100座老建筑,粗略分为四类(排名均分先后),给予展示,主要是宗教场所类、名人旧居类、殖民见证类、民族遗存类。本期内容 ,主要参照了金凤鹏先生收集的素材,特致谢.
名人故居
历史名流在沈阳的公馆和办公居住地(21处)
23、张学良旧居
张学良旧居,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现为“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1985年3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张氏帅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把张氏帅府建筑群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也有人称“少帅府”。
张氏帅府由张作霖兴建,民国五年(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图1)、小青楼(图2)、三进院(图3)、西院红楼群(图4)及赵四小姐楼(图5)等。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18年至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
三进四合院位于张氏帅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中国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这里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
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到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整幢小楼装饰很好,这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
24、赵尔巽公馆旧址
沈阳“赵尔巽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万泉公园正门南侧,现房由区城建局管理。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赵尔巽公馆,建于清末年间。据考证,该建筑原有东、西跨院和后花园,现仅存中间的四合院。2004年8月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修缮。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铁岭的官宦世家。赵尔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同治年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编修。1903年,赵尔巽初升任湖南巡抚。1904年署理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任时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赵调任中央,后调任四川总督。宣统三年(1911年)6月,赵尔巽任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时,省库空空如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尔巽组织“东三省保安会”,用“会长”的名义代替总督名义,对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赵尔巽蛰居青岛,住在宁阳路。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拥沓至,多居巷中,于是众人又呼为“赃官巷”。赵尔巽曾主编《清史稿》,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赵尔巽与东北王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其儿子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联合国任职,是国际知名人士。
25、于济川公馆旧址
于济川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现房空置。被沈阳市文物局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于济川公馆紧临沈阳迎宾馆东侧,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其主楼又称虎楼。主楼为坐北朝南的砖混结构建筑,地面三层,地下一层。地下室有半圆式窗户高出地面。主楼门厅前东西两侧以对称式10级楼梯弧旋通入楼内,楼体正中上下三层正中及左右两侧均有宝瓶式的雕空栏杆,十分华美大方。一楼正门前的抱厦以四根圆形水泥柱廊支撑,直立顶至二楼的半圆弧形阳台,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
原主人于济川,1887年生于辽宁铁岭西堡乡。清末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回国,曾两次参加直奉战争。1929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高级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北京闲居。建国后,曾任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在北京病故。
26、于学忠公馆旧址
沈阳“于学忠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现房为某律师所所用。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于学忠(1890~1964)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27、金昌镐寓所旧址
金昌镐寓所旧址位于和平区中兴街31号,建于1936年,现为东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金昌镐是当时奉天的著名商人,说得一口流利的朝鲜语、日本语、中国语,老百姓都叫他“金高丽”,也有人叫他“二鬼子”,还形象地管他干得这个活儿,叫“跑地票的”。该建筑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楼顶西半部为绿色琉璃瓦顶,东半部为平顶,门前建有雨搭,由两根方形水泥柱支撑,顶部铺设绿色琉璃瓦。该楼花岗岩墙裙、米黄色瓷砖罩面。该建筑由日本人设计、朝鲜籍侨民投资,为当时沈阳唯一由朝鲜人投资兴建的住宅。
沈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座小楼,1950年至1954年,由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国家副主席高岗居住。后来,辽宁省副省长黄达也曾在此居住。“文革”前,《共产党员》杂志社在这里办公;“文革”后归辽宁省测绘局使用。从1988年起,东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使用该楼至今。
28、万福麟公馆旧址
万福麟公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17号。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委员会、省侨联、省台联办公楼。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被公布为沈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公馆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公馆为优美浪漫的仿巴洛克式建筑,主体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为白灰色水泥罩面。走进整个建筑后才发现,原本二层的建筑内部实为三层结构,前部上层有方形阳台,屋顶起脊。外墙柱头装饰华丽浮雕,楼内皆为木板装修,并有各种造型独特的雕刻,颇具保留价值。
万福麟(1880年一1951年)字寿山,吉林省农安人。初为团丁,后编入吴俊升的靖边军。然后逐级晋升,至宣统三年(1911年)升为马四营管带。民国元年,为帮统。先后任114团长、57旅旅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哈(哈尔滨)满(满洲里)路段司令、满(满洲里)海(海拉尔)警备司令、安泰镇守使,1921年晋升为少将。民国11年起,任东北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东北陆军第十七师师长兼骑兵副军长、第八军军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骁威将军等职衔。民国17年(1928年)7月,任黑龙江保安副司令。张作霖、吴俊升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后,万福鳞继任黑龙江军务督办、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民国21年(1932年)9月,被委任新编第四军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副主任。至民国24年(1935年)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获二级陆军上将军衔。“七七”事变后,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第二十六军团军团长兼第五十三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行营政务委员会主任。1949年,沈阳解放前夕同其子万国宾去台湾,任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病逝于台中,终年71岁。
其子万国权(1919.3—2017),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主建国会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局主任,民建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解放后黄火青同志曾在万福麟公馆居住过。
29、孙烈臣公馆旧址
沈阳"孙烈臣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北关街36-1号,现为大东区政协办公用房。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孙烈臣(1872年——1924年),原名孙久功,字占鳌,赞尧,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祖籍河北省乐亭,徙居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子村,后定居黑山县北老河深屯,世代以染业为生。孙烈臣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好学尚武,贩马学枪,为人看宅护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沙俄强占辽宁,盛京总督增祺被迫出走,受到富户赵文清款待。翌日,赵文清邀表兄孙烈臣一道,护送增祺。不久,增祺调任徐州,提拔孙烈臣为中营帮带、绥靖营哨官。张作霖任统领后,由于征剿叛匪得力,提拔孙烈臣为前路巡防队帮统。1912年,时年38岁的孙烈臣,任东北军54旅旅长,后来任师长、湘东总司令、东北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督军兼行省省长;孙烈臣47岁时,被授予陆军上将,相继出任吉林督军兼行省省长、吉林保安总司令。1922年,直奉大战,孙烈臣战功显赫,出任东北军陆军总部参谋总长,重组部队、举办军校、筹建空军,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兵工厂、奉天兵工厂。据史料记载,孙烈臣共修建了两处公馆,一处在他的故乡,另一处就是位于大北地区的“督军府”。1924年,农历三月二十二,孙烈臣病卒于吉林官邸,年仅52岁。1925年4月,下属及亲属将孙烈臣移送沈阳归丧,当时人称“孙督军坟”。
孙烈臣公馆建于20世纪初,当时占地895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69平方米,房屋40余间。步入“督军府”,但见院落两进,四周青砖围墙,建筑均为青砖合瓦单檐硬山式。前有门房7间,正中为正门,门枕石、角柱均雕有精美的花鸟人物等吉祥图案,门楣雕有“富、禄、寿、禧”4字,东西6间房屋为倒座,后檐出廊,檐下装饰“倒挂楣子”。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中国传统式四合院优秀建筑。2003年7月,大东区政府出资对现存的主院进行了全面维修。
30、张作相公馆旧址
张作相公馆旧址 在沈阳有两处,一处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八纬路16号(图1);另一处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图2),现房为民盟辽宁省委所用。两处旧址均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1924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兼督军的张作相,被不少人误以为和张作霖是兄弟俩,其实他是锦西义县人,张作霖是海城县人。
张作相,字辅忱,1881年生于义县南杂木林子村。幼年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1901年,他率20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张作霖,与张的人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保险队”。次年,被清廷收编,张作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1907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
1919年,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张作相任堂长,5年后,出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在这时期,他主张“固守关外,将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为上策。基于这种思想,他在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时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如在吉林严禁种植鸦片,严禁吸毒贩毒;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并创办了吉林大学。沈阳皇姑屯炸车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死,张作相一心辅佐少帅。张学良对他也很敬重,称他为老叔、辅帅。1933年,张作相退出军政界,一直在天津英租界隐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让他到东北任职,遭到他的拒绝。1948年,蒋介石去台湾前夕,曾派人请他去台湾,仍然被拒。张作相与我党关系密切,周恩来对他有很高评价。1949年3月,张作相去世。
31、王树翰寓所旧址
王树翰寓所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18号。现房(四合院)空置,后院小楼有居民居住。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王树翰(1817-1955),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字维宙。清末举人,1913年后奉天南路观察使、黑龙江龙江道尹、奉天财政厅厅长、吉林政务厅厅长。1924年后任吉林省省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厅厅长。
该寓所东面、北面分别为慈恩寺,西临般若寺寺,整个寓所为南北走向,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一进四合院,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0米,占地面积1065平方米。前院门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后院为西式人字顶平房一座,二层青砖小楼一座,整个建筑面积约470平方米,为民国时期的代表建筑之一。该四合院砖木结构,磨砖对缝,小黑瓦顶,硬山墙,出檐廊式建筑,宅舍的前院(四合院)外观为仿清式,内部装修为民国时期风格,整个建筑带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
据沈阳市文物局一位知情老专家介绍,王树翰寓所并不是王家所建,相传该寓所原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康姓举人建造,死后由次子康生甫承管。“九·一八”事变前才卖给时任奉天财政厅长、后任吉林省长的王树翰。日本投降后,又转卖给吉林税务局长世荣亭。1952年又卖给沈阳市煤矿设计院,先作宿舍,后改托儿所。1960年成立以设计院为中心的大社时改为办公室至今(指前院)。之后,该四合院成为沈河区大南街道办事处,2002年10月大南街道办事处搬走,2003年春节以后,该四合院被沈河区房产局接手代管。现在的后院仍为设计院宿舍,房产权归沈阳市煤矿设计院。目前王树翰寓所旧址保存情况良好,主体建筑基本反映出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特点。
32、汤玉麟公馆旧址
汤玉麟在沈阳共有两处公馆旧址:(1)处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原辽宁省博物馆旧址;(2)处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的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旧址。别看是两个区,其实就隔着一条马路。2004年,汤公馆被沈阳市政府认定为首批70个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汤公馆”于1930年4月20日开始兴建,原计划1932年4月竣工。但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致使工程中断,一直拖到1934年才建成。汤玉麟公馆占地面积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原建69间房间,主楼平面呈凸字形,门前抱厦,钢混结构。但汤玉麟本人没能在这座公馆里居住过。日军占领沈阳后,伪满洲国辟它为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至11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机关设在此处。1946年国民党进驻沈阳,这里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现为沈阳政协办公场所。
与老省博的“汤公馆”仅一街之隔,是汤玉麟的另一处公馆旧址(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约建于1930年,公馆占地1400平方米,为3层别墅楼。与那个从未等到主人居住的“汤公馆”相比,这栋汤玉麟别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汤公馆”,尽管汤玉麟和他的姨太太在这里居住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二年的光景。汤玉麟修建这座建筑投入了四五万大洋,相当于当时东北大学半年的开销,在当时是相当豪华奢侈。
这所住宅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与装饰都很有特点。它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混合结构,毛石勒脚,机砖用花岗石砂浆罩面,局部对称,屋顶平衡,罗马柱式,覆碗穹顶拱券。整座楼房分为两部分:左为二层宾客楼,右为三层居住楼,楼前大台阶设有汽车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沈阳的东北军将领纷纷修建自己的公馆。受当时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即便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也都是仿欧式的。各个公馆都是根据主人的喜好进行设计的,汤公馆由于建筑年代相对较晚,规模上不是最气派的,但也因此博采众长,比如各楼层功能设计、分大小走廊等,在当时可以说都是非常讲究的。这座公馆虽没有张氏帅府规模大,但从内部结构、豪华程度和宏大气势讲,仅次于“帅府”,它里面的40间屋子彼此都是相通的,如此精湛考究的建筑在当年的沈阳城十分罕见。“九·一八”事变后这里一度成为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驻扎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局先在张氏帅府办公了28天,后来彭真指示把办公地点搬到汤玉麟别墅。从当年的10月16日一直到1946年的2月16日,东北局在此工作了4个月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后来改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2000年市中级法院迁走后,汤公馆便被废弃。如今这幢老楼的整个前门庭被装上了玻璃罩,已被改造成一个高档消费场所“汤公馆食府”,是沈阳最贵的餐厅之一。
汤玉麟(1871--1937),字阁臣,绰号汤大虎。他原籍山东掖县,生于辽宁阜新,出身绿林。汤玉麟称霸辽西时,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邀汤入伙合办保险队。1902年9月,张作霖率部受抚,汤玉麟当上了游击马队左哨哨官,因捕杀辽西巨匪杜立三有功,官至二营帮带。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任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1934年5月任北平军分会高级顾问,半年后辞职来天津意租界寓居。1937年5月病死于天津。
33、吴俊升公馆旧址
沈阳“吴俊升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22号。现房为大东区委所用。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吴俊升(1863~1928)原名兆恩,字秀峰,后改名俊升,字兴权,又子琴,绰号吴大舌头,原籍山东历城。吴家世代务农,咸丰末年,山东年景不好,迫于生计,便迁到东北谋生,后在昌图兴隆沟(今辽宁省昌图县老城乡长青村兴隆沟)落户。是奉系军阀的主要人物之一,曾任黑龙江省长兼督军、东三省保安副司令等职,1928年6月4日,与张作霖一起在皇姑屯被侵华日军炸死,终年65岁。
吴俊升公馆坐北朝南,四周曾筑有高大的青砖围墙。正门房两侧还设有铁门。大院内的东侧跨有四合套院,风格独特,形式古朴,内外走廊的雕刻技艺精湛。主院的正面,准备建三层楼房并带地下室,因故只建了一层,目前现有的二层楼,是沈阳解放后接建的。
34、杨宇霆公馆旧址
杨宇霆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魁星楼路6号,现为大东区国税局用房。
杨宇霆,字邻葛(1885年—1929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城东蛇山沟村。是奉系军阀中的要员,曾任奉军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兼兵工厂督办等要职,1929年1月10日,与常荫槐一起被张学良枪杀于大帅府老虎厅。
杨宇霆公馆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4913平方米,正面为三层主楼,西面有跨院。楼内房间宽阔,装饰华丽。西跨院房屋雕梁画柱,院内有喷泉、花木假山、风格别致。 杨宇霆公馆,199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国税大东分局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8月进行了两次修缮。
35、常荫槐公馆旧址
常荫槐公馆旧址位于大东区天后宫路万寿巷5号,现房为大东区委党校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常荫槐,字瀚襄,1888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子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10年在奉天法政学堂毕业后,随兄常荫廷赴黑龙江巡抚衙署军需科充额外科员。他先后担任黑龙江陆军第1师军法处长、骑兵第3旅参谋长,张作霖镇威军骑兵集团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5年初,被任命为京奉铁路局局长。张作霖大力发展自建铁路,当时奉系铁路主要由常荫槐负责,因其精明强干,大力整顿铁路交通,京奉路局一跃成为全国模范路局之一。其后,他不顾日本的抗议,毅然废止了奉海铁路与满铁联运合同,解决了奉海铁路机车车辆不足的困难,使中国自建自营的奉海路,迅速扭亏为盈,成为中外闻名的铁路干线。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常荫槐与杨宇霆一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处处与张学良对立。因矛盾日深,,被张学良下令处决于“老虎厅”,终年41岁,史称“杨常事件”。张学良虽然杀了常荫槐,但仍称他“确实是一个精明干练、敢作敢为之人。”
常荫槐公馆建于民国初期,占地3295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平方米,大门是三个卷拱式的门道,东侧有影壁墙,风格独特。正面建有二层楼房一栋,两侧建有门房。院内设有大花坛,东西建有月亮门。
36、张寿懿旧居旧址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有两处,(图1)处位于和平区八纬路14号,建于1917年,现归沈阳市物资局使用。(图2图3)处位于沈河区文会街33号,现房为沈阳市财政局所用。(两图为夏景和冬景)
张寿懿即张作霖五姨太寿氏,又名王雅君,满族人,世居沈阳,为黑龙江将军寿山外室王氏女儿,受过教育,长期陪伴张作霖左右。在“帅府”,她有多处住室,张作霖并在“帅府”外为她建立了豪华公馆。“九•一八”事变后,她移居天津。解放前夕去台湾,1966年病逝。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图1)处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顶瓦,米黄色墙体,有拱形窗楣。正门建有雨搭、平顶,由4根米黄色水泥圆柱支撑,混合式柱头。该建筑后门一侧有楼梯可通往二楼,三四层为半越式,有平台,周围有栏杆,整体建筑风格为欧式。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图2)处为单体欧式建筑风格,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层红砖混结构。小楼顶端“东正式”结构。小楼浑身上下均散发着历史凝重感。
两处旧居都被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37、王明宇公馆旧址
王明宇公馆位于大东区如意五路14号,现为大东区图书馆,已被列入“沈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王明宇,本名王镜寰,1883年生于辽宁省北镇县。曾任奉天省东丰县知事,奉天官地清丈局总办,奉海铁路公司总办,东三省交涉总署署长,外交部驻辽宁特派员,1935年3月2日病逝于武汉。
这座王明宇公馆,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为“中日混合式”建筑。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围墙、门房、主楼、厢楼、花园组成。其围墙底部及上半部,采用大块毛石、红砖砌筑。院门为拱券式,两侧有10余间青砖起脊门房。
王明宇公馆主楼、厢楼均为“东洋式”二层建筑,砖木结构。其建筑格局别出心裁:平视正面,呈“凹”字形;俯瞰,则为“器”字形。即由主楼,东南、西南、西北方向3座厢楼,东北方向后罩房,以及花园组成。整座建筑布局精巧,主楼、厢楼、花园之间,由曲折檐廊、宽敞木质楼梯相通,使得楼群之间顾盼勾连、畅通无阻。4个各自独立的慢坡,形成“协和式”屋顶,上铺水泥瓦。方形廊柱排列整齐;廊柱之间,以“宝瓶式”护栏连缀。
2005年,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大东区政府投巨资,对王明宇公馆进行了全面修缮,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将其原来的砖木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王明宇公馆修缮竣工之后,2007年4月29日,大东区图书馆正式开放。
38、王铁汉办公旧址
沈阳“王铁汉办公”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四经街21—7号。现为和平区延安里社正。未见列入文物保护名录。该建筑大约建为20世纪初期,为两层砖混结构,水泥罩面,楼内铺有木制地板。此楼为王铁汉曾经的办公室,不是他的住宅。
王铁汉(1905—1995),又名捷三,中国辽宁盘山人,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抗日将领,被誉为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的人。喜欢研究军事、政治,编写过《战争论》,《东北军史略》等书并出版发行,有儒将之称。
1922北京大学预科肄业(因家境贫寒弃学从军) 1922-1923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学习,毕业. 1925北平中国大学进修。九一八事变前一直驻守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第一枪。后随东北军入关驻守北京昌平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同年5月,任第六十七军少将军参谋长。1937年11月参加淞沪会战。1937 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 。1938年9月,任四十九军一〇五师师长。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3月参加了南昌会战中的江西上高战斗,10月,升任四十九军中将军长,兼任金华兰溪警备司令,驻防浙江。1942年5月至8月参加了浙赣战役,后驻守江西上饶。1944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十一期受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赴杭州受降。1947年8月卸任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1948年任沈阳防守司令官、辽宁省主席。这是王铁汉在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之后的首次从政。
1948年10月底随国民党赴台,作为东北军在台高级将领。1960年6月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3年6月起兼任国民党第九届中央评议会委员。1990年张学良九十寿辰时,曾亲临祝寿 1995年12月15日于台湾逝世。
39、宋耀珊旧居
宋耀珊旧居位于小南街和兴巷12号,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之一。这套“四合院”之所以能成为文物,不仅是因为建筑风格,更因为其主人的影响力。
资料显示,在民国初年,宋耀珊为银号总办(相当于奉天省、吉林省银行行长),他与张作霖有莫逆之交,但是因为深居简出,记录甚少,只传说曾为张作霖成为东北督军筹措了大量资金。
40、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原北市场福安里4号)有四间青砖瓦房,看似平常的房子,在1927年一1929年却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党中央为了统一对东北党组织的领导,决定派陈为人组建中共满洲省委。同年10月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宣告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省委机关设在奉天(沈阳)。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临委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中共满洲省临委改为中共满洲省委。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先后担任省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内设有刘少奇旧居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20万人次,现已成为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41、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建于1910年,翌年竣工,建筑面积6千多平方米。解放前,这里原是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解放后,曾改为沈阳市第六中学,现辟为纪念馆。1978年对两楼一堂进行主要修复。
建筑由门房、前教学楼、礼堂、后教学楼等四栋建筑组成,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前后两进院落,四周有砖砌围墙。门房11间,青砖瓦房,当中一间为门洞,过门洞有一影壁。两栋教学楼均为前廊式、两层、砖木结构,券拱式门窗,上部装饰阳光放射形窗棂,走廊外部是木廊柱和木栏杆构成。礼堂是砖木结构,呈长方形,跨度较大,屋内有立柱16根。屋顶中间凸起,上面装有天窗、人字梁、木望板。
42、陈云故居
陈云故居位于和平区桂林街89—3号,南临北四马路,西临桂林街,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 19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平方米,为日式二层水泥瓦顶砖木结构。
1948年11月2日接收沈阳时,陈云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陈云主持领导下,短短两个月中,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便顺利地接收了沈阳,稳定了沈阳政治、经济形势,恢复了沈阳正常社会秩序。
43、宋任穷旧居
沈阳宋任穷旧居位于和平区北大街55号。该旧居建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六十年代宋任穷曾在此居住。已被沈阳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现房为辽宁省妇女联合会所使用。
该建筑为三层小楼,主体建筑基本反映出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特点,并具有欧式风格,前部二层建筑建有平台,前厅有圆柱支撑,整个建筑显示出大气、恢弘气势。
宋任穷(1909年—2005年),湖南浏阳人,原名宋韵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0年9月,宋任穷同志任东北局第一书记、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在东北局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对东北局“工业支援全国,搞好农业,加强国防”的指示,率领东北三省省委,努力工作,精心组织,周密筹划,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在全国各项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他受周恩来同志委托亲赴鞍钢,多次组织保钢夺煤会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支援全国的任务。
文章来源《沈阳摆渡》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 专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