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山走出的铁血区长——王永邦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长卷中,王永邦以73载奋斗历程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从太行山抗日烽火到东山岛血火战场,从南下干部到经济建设者,这位出生于1917年的河南林县三区(今林州市桂林镇)流山沟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用一生践行"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誓言。

1944年春,目睹日寇暴行的王永邦毅然投身革命,任流山沟村民兵队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以太行山为依托组建抗日武装,带领群众开展灵活游击战,保卫家乡安全。1946年升任林县第三区武委会主任兼教导员期间,他率部配合主力部队拔除日伪据点,成为太行山区重要的抗日力量。

1949年2月,王永邦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第三野战军南下福建。在长达八个月、跨越三千公里的行军中,日行百里、露宿荒野,面对粮水匮乏和恶劣天气,他始终与战士同甘共苦,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最终圆满完成南下任务,为解放东南作出重要贡献。

入闽后,王永邦迅速投身地方建设。1949年9月在漳州负责借粮工作,保障了解放军军需供应;参与南坑起义盐警队整训工作,为恢复地方经济奠定基础。1950年东山解放后,他历任三区区长、一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农会主任等职,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带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953年东山保卫战中,他组织220名民兵与驻军协同作战,在港西乡阵地坚守5小时,击毙敌军5人、俘虏42人,缴获大量武器,其英勇表现受到华东军区表彰。此役开创了"平时高度警惕,战时英勇无畏"的民兵建设新模式。

1956年,王永邦转战经济建设领域。在鹰厦铁路会战中,他任龙溪工区民工大队副大队长,带领民工昼夜奋战,为铁路贯通贡献力量。1958年担任东山盐场管理处总支书记兼场长期间,他创新管理方法,使盐场在劳动竞赛中荣获全国流动红旗。1959年作为代表赴京参加"全国工交财贸战线群英会",并在国庆联欢活动中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后赴东北考察工业建设,将先进经验带回东山。

"文革"期间,王永邦虽遭冲击下放劳动,仍坚守信仰。1972年复出后,他先后担任赤山林场管理员、县供销社副主任、商业局局长,以60余岁高龄投身经济恢复工作。离休后的1983年至2000年,他仍心系家乡发展,多次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传递给年轻一代。

2000年6月,王永邦在东山离世。他留下的不仅是东山保卫战的传奇,更是"人民至上"的赤子丹心。从太行抗日到南下东山,从战场到建设一线,这位老党员用一生践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誓言,将共产党员的忠诚镌刻在烽火与热土之间。"丹心碧血照东山",这盏精神明灯,永远指引后人前行。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微信公众号ID:LinzhouInfo

参考来源: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