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 王佩
李媛为学员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水渠。林州从原来十年九旱,吃水困难,到成为如今水系发达、景色怡人的宜居城市,都得益于红旗渠……”每当讲起红旗渠,“社恐”青年李媛就像换了一个人,变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性格转变始于2020年。那年4月李媛通过招考进入红旗渠干部学院,成为一名教师。“参加工作后,随着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日益深刻,想要讲好红旗渠故事的愿望就愈发强烈,我不知不觉中就变得健谈,恨不得把红旗渠的故事,把林州的过去和变化都讲给大家听。”李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历时10年,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红旗渠,改变了林州面貌。时光悠悠,“人工天河”已奔腾不息60载,润泽着这片土地。近日,记者走进林州,与“渠四代”李媛展开对话,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代代相传。
李媛是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第一次知道太爷爷很“厉害”,源于上小学时课本上的一张插画——10万大军浩浩荡荡“战太行”的队伍里,太爷爷站在第二位。李媛很骄傲:“老师,你看,这是我太爷爷!”从此,李媛在班里“出了名”,时不时有同学跑来“采访”她:“你太爷爷原来是县长啊,你们家是不是很有钱?”“你太爷爷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传家宝?”
李媛回家问大人:“太爷爷那么厉害,给咱家留的传家宝是啥?”
“你太爷爷留了两个大箱子在我家,走,我带你看看!”四爷爷说。
可当大箱子被打开时,里面空空如也,“县长的工资不应该很高吗?咋啥都没留下?”李媛不解。四爷爷为李媛讲述了太爷爷追悼会上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来了一群操着林县口音的“老乡”,说要来送李县长最后一程。一位“老乡”解释道:“前些年,李县长每月都会来俺家里‘送’钱,多亏这些钱,俺们一家老小才能不缺吃少喝。”听完这个故事,李媛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太爷爷的工资都去哪了。
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李媛也已长大成人。这些年,又听家人讲述了不少太爷爷的故事,她早已明白四爷爷家里那两个大箱子并不是空的,那里装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当一名教师,立志要把红旗渠精神讲给更多的人。
正式入职之前,李媛对这个职业充满期待:传道、授业、解惑,师道芳香千古。
可是真的入职后,她颇感挫败:“本以为当老师只要充分备好课,在课堂上认真讲给学员听就行了。可是,真正到了课堂上,从学员的眼神里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我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怎样才能生动地讲好红旗渠故事?思虑再三,有点“社恐”的李媛决定走出去,走到“写”这个故事的人身边去。
第一次拜访,李媛选择了任羊成,一名林州人眼中的“修渠英雄”,外号“飞虎神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他受过四次重伤,折过两次腿,有两次还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工地上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过名。”
攀谈中,李媛问任羊成:“爷爷,您当时害怕吗?”任羊成眼神坚定地说:“不害怕,怕啥,咱林州人就是这,选择了,咱就一干到底。”
李媛被任羊成的眼神触动了:“听别人转述故事,与到现场听当事人自己讲故事,感觉完全不一样。任羊成的眼神,一直到现在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眼神。”
实地拜访修渠老人,已经成为李媛每次备课前的“必修课”。一次次的拜访,不仅让李媛的课堂变得真实而生动,也让她更加深刻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力量。
李媛为学员们讲述“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背景。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李媛已经告别“社恐”,成了一名讲起课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教师。“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准备多个‘教案’,发现学员不感兴趣,我可能会随时调整讲课方案。”李媛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工作五年的李媛已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学员授过课:“学员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放到现在,林县人还能修成红旗渠吗?”
头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李媛第一反应是:肯定可以!“以前条件那么艰苦都能修成,现在有了盾构机之类的大型机器,修渠肯定不在话下。”
被问多次后,李媛渐渐悟出大家其实想问的是——“新时代的我们,生活条件变好了,还可以像修渠前辈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出新时代的红旗渠吗?”
李媛认为,“吃苦”在青年一代的心里,似乎不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前辈们通过艰苦奋斗为青年一代赢得安逸的成长环境,青年同样需要通过艰苦奋斗为未来赢得机遇与希望。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条自己专属的渠,也许不同时代渠的呈现形式不同,但青年人克服困难具备的精神状态应当是一致的。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通过讲述更加生动的红旗渠故事,和大家一起修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李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