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在督导里呈现的困惑、迟疑甚至羞愧,其实是非常真实也普遍的体验。这些经验不止属于个别人,而是很多咨询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咨询师-被督-督导师这个成长路线走过来的。

现在站在督导师的视角,我更能看到,这些情绪背后往往藏着重要的转折点。于是,我希望借这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在督导中观察到的常见现象与理解,帮助同行们更安心地面对自己的状态,也更有效地从督导中获得支持和成长。

一、面对提问,自我质疑挤占了思考空间

在个案督导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督导师提出问题时,咨询师脑中首先浮现的不是“我怎么理解这个个案”,而是“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我是不是不够专业”“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自我质疑的声音迅速盖过了探索个案的空间,让原本能引发思考的提问,变成了一次能力的“自我拷问”。



实际上,绝大多数呈报付费督导的个案,本就带着未解之处。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才有了讨论与澄清的必要。答不上问题,并不意味着不专业,而恰好提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理解的盲点。

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能轻松回应,督导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督导不是考试,督导师的功能是帮助你保持对来访的好奇,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你可以在督导中加深对个案的理解。

但这一过程确实对双方都有挑战。对于督导师而言,指出咨询盲区的同时,也要承担两个潜在风险:

1.咨询师陷入过度自我批评。

2.咨询师因感到自恋受损而转向抵抗或攻击。

一旦咨询师将提问当作能力的评价,焦虑、羞愧就会占据大脑资源,使学习与信息接收变得困难。即使督导师提供了方法或建议,也可能难以吸收。

因此,营造一个安全、支持、不以评价为导向的督导氛围,也是督导师需要留意的部分。对受督咨询师而言,出现“我不知道”时,反而是思考与成长的开始。

二、督导不是简单的“获取答案”重复给来访

以咨询师常见的困难来举例,来访经常会问咨询师:“我该怎么办?”、“你要给我指导”、“你总是不给我解决方案,我下次不来了”。咨询师也会把同样的问题带到督导中,询问督导:“我该怎么办?”、“我要怎么回应来访?”、“你这个督导师总是不正面回应我的提问,我下次不来了”。就此,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平行再现。

那么首先督导能够把帮助你的,是带领你去理解来访的防御与移情。咨询师需要理解来访通过依赖咨询师的方式,要求咨询师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以此可以回避自己去面对内心的冲突和混乱。同时,也可以成功逃离风险,将做出决定后的风险转嫁给咨询师。此时,咨询师可以体会自己的反移情,是否感到对来访的厌烦。因为其中很有可能隐藏着来访的被动攻击。来访有可能强迫性重复与早年客体的关系,循环再现“无人回应-被抛弃-愤怒-要求回应“的人际模式。

当咨询师能够体验到自己对来访的负性反移情源自于“被操纵感“后,就可以使用精神分析的技术:“澄清”和“设置边界”。例如回应来访者:你多次要求我为你做决定,并且让我担心你会中断咨询。你似乎很期待有个人能够代替你去处理困难,并且能够一直让你满意,守护在你身边。当你对我有这样的期待,而我又无法满足时,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点紧张。我们是否可以就这一部分进行探索,这种需要也或许与你过去的经历有关。

这样的回应,使用了“澄清”,帮助来访意识到向咨询师要求给与指导方法的背后,隐含的是情感需求。其中也包含了明确咨询边界,即:咨询师无法满足这样的期待,但可以一起去探索来访“期待”的内容。这个“期待”可能源于某个旧的关系模式。

当使用了这两个技术后,咨询师就将来访的“要求”从现实层面转入了移情的角度。



三、督导不能替代个人分析

督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探查到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因为当咨询师描述自身的反移情时,就很容易联系到自己的经历或是唤起某些早年记忆。并且在与督导师的工作过程中,咨询师很有可能被激发起自己的防御与移情。

例如上文中的案例,如果咨询师在描述反移情时,突然联想到了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我特别反感来访向我撒娇的那种样子。我现在记起来,小时候我堂妹就是这样,然后我爸妈特别喜欢她。”此时,咨询师自己可能就会出现退行,因为联想到了自身脆弱的情感。

一旦受督出现退行,督导动力就会愈加的复杂。如果督导师继续将焦点放在个案身上,极有可能让咨询师体验到“重复性创伤”,即:早年我被父母忽略,现在又被督导师忽略。在与堂妹(个案)的竞争中,再次落败。



由于咨询师“内在小孩”的伤痛被触及,情感急迫地等待督导师的回应与安抚。而督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将咨询师被激发出来的情感,带回到督导框架中,讨论咨询师自身的感受是如何影响了与个案的工作。所以这常会造成受督对督导师不满意的情形。

因为督导仍然是多使用理性工作,即使督导师部分回应了咨询师的情感,但由于主要工作集中在对个案的理解与分析上,所以也会导致咨询师感到督导的情感回应不充分。这一部分对于咨询师而言,是很有价值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带到个人体验中,与自己的分析师进行讨论。

如果咨询师执意将督导师拉倒分析师的位置上,那么极有可能在“重演童年情景”或体现出咨询师存在关系混乱,边界不清的个人议题。

最后,每一次督导,都是一次重新链接感受、整理思路、拓展理解的机会。真正的专业成长,往往就藏在那些答不上来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