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关系僵化的真相,在见诸行动中丧失思考能力。
在伴侣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双方明明想要改善关系,却总是陷入重复的冲突和僵局。这种僵局的形成,往往与“见诸行动”密切相关。所谓“见诸行动”,指的是那些未经深思熟虑、由冲动或本能驱动的行为。这些行为看似无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加剧了关系的僵化,让伴侣陷入“纠缠”的怪圈。
这种纠缠活现了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又好像是两个小孩打架。表现为“是他先惹我的”,“他让我不开心我就要打他”。本文将从“见诸行动”的角度,帮助伴侣理解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僵局,并提供改善关系的实用方法。
什么是“见诸行动”?它如何让关系陷入僵局?
“见诸行动”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直接以行为表达内心冲动的方式。这种行为往往是冲动的、鲁莽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例如,在争吵中说出伤人的话、在压力下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报复,而不是冷静沟通。
这些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无意识中压抑的情感、未解决的冲突和内心的防御机制在作怪。当个体强烈地受到无意识的控制时,他就会做出一些让自己感到匪夷所思和感到困惑的行为。他甚至在事后都会感到后悔,却对此感到无力改变。
在伴侣关系中,“见诸行动”往往是关系僵化的表现。当两人陷入僵局时,思维模式会变得固化,行为也会变得机械化。此时,双方的互动不再是灵活的、充满机智的交流,而是变成了无意识的重复模式。例如,伴侣之间可能会陷入争吵、冷战、抱怨的循环中。
表面上,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解决问题,实则是无意识中对冲动的表达。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争吵中重复同样的话,或者在面对冲突时总是采取同样的方式逃避。这种行为并非源于有意识的思考,而是由于内心的焦虑、愤怒或其他情绪的直接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