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搜索,天坛的琉璃瓦是什么颜色?蓝色。古代皇家建筑里,只有天坛的瓦是蓝色的。而且这个蓝色的宫殿里曾经许多有蓝色的瓷器,皇帝用他们沟通上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霁蓝釉。
先讲一下霁蓝釉名字的由来。古代皇帝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祭祀天地,代表人与神沟通。说白了就是请他们吃饭,好酒好菜用什么装?用祭器。开始是用青铜器,宋徽宗时改用瓷器,当时规定是庙祭,就是祭祀祖先继续用青铜器,象征长久;郊祭,祭祀天地山川,用“陶匏之器”,就是瓷器和木器,象征自然。
宣德 霁蓝釉杯
宋代的祭祀都是青瓷,比如官窑、汝窑。到了明代,朱元璋就细分了,《明会典》规定“定四郊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就是蓝黄红白,分别祭祀天、地、日、月。 所以天坛的主色调是蓝色。
北京最早圜丘是永乐修的,那时天地月合起来祭祀,什么颜色的瓦不知道了。因为被嘉靖给拆迁了,分别修了天、地、日、月四个坛,加上个先农坛,北京现在还有“五坛八庙”,就是打这来的。
嘉靖的天坛选了蓝色的瓦,因为要祭天,朱元璋的规矩。后来乾隆和光绪都重修过,一直沿用蓝色的色调,天坛里也是有许多霁蓝釉的祭天用瓷器。
《皇朝礼器图式》
这些瓷器的样子,乾隆时的《皇朝礼器图式》有记载,右面写了“天坛正位登,用青色瓷”,就是霁蓝釉,古代人青蓝不分。左面画的是簠(fǔ ),是方的,圆的叫簋(guǐ),前面说那个登,大概是这种模仿青铜豆的器皿,又叫鉶。
白瓷簠( fǔ
白瓷鉶
这都是青铜器的造型,不适合瓷器,非常难做,当时做这些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些是白釉的簋和簠,这些原来是祭祀月亮的。
那为什么天坛那些蓝釉瓷祭器看不到呢?这要说到悲伤的事情了,当年八国联军占了天坛,把大炮架在圜丘上轰炸前门。洋鬼子撤退时,把天坛的瓷器宝贝都抢走了。
弘治 霁蓝釉双耳罐
还是讲瓷器,到这就可以理解了,明代官方最早的写法是“祭蓝”,祭祀用的蓝色瓷器。大概民间不知道这个规矩,写了各种错字,比如积蓝、极蓝、季蓝,霁蓝是用的最多的,后来官方也接受了这个名字。比如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就写成霁蓝,也有叫霁青的,指同一种釉色,叫霁青的多一些。
乾隆 霁蓝釉僧帽壶
那个段子,当年工匠问宋徽宗,祭祀的瓷器烧什么颜色?皇上手指天边,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很浪漫是吧?其实这句话是用十四个字解释一个字,“霁”。“霁”的意思就是雨雪初停,天空放晴。所以我一再说这故事是假的,宋徽宗不可能这么没文化,这么啰嗦,要是真有人问,他肯定只说一个字“霁”,皇帝嘛,一字千金。
这事故讲的汝窑,那种天青釉和霁蓝釉不一样,古人是分不清,不懂化学。今天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釉,天青釉是用铁发色的青瓷,霁蓝是钴发色的高温颜色釉。霁蓝做法就是在基础釉里加2%的氧化钴,1280到1310度,一次烧成。这釉稳定,难度不大。
宣德 霁红碗
宣德 霁蓝碗
霁蓝釉的特点,釉色不透明,厚重深沉。口沿有一圈白,叫灯草边,表面不光滑,有桔子皮一样的小凹凸,所以叫橘皮釉。这点和霁红釉和很像,也是灯草边、橘皮釉,只不过霁红是铜发色,霁蓝钴发色。
提到钴可能有朋友说了,不就是青花瓷嘛。对的,一个原理,钴画画就是青花,配釉就是霁蓝。其实唐三彩上就有钴蓝,但它是低温铅釉。瓷器上钴蓝,青花和霁蓝,都是元代成熟的。
我们看一下这件,可以说是霁蓝釉的代表,著名的白龙纹梅瓶,也是元代的。1984年,扬州文物商店18块钱收购的,现在是国宝了。这件在扬州博物馆,专门开了个展厅,一个花瓶一个展厅,很高的待遇了。扬州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去扬州,一定要去吃个蟹粉狮子头。
这件霁蓝白龙纹盘也元代的,但“祭蓝”这个名字是明代才出现。这也是技术和需求的关系,先有技术然后才有需求。元代烧成了比较纯正的蓝釉和红釉,再加上以前就有的白釉和黄釉,所以明朝才会用蓝黄红白瓷器去配天地日月,这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当然需求也会促进技术发展,明以后颜色釉水平越来越高,就是因为皇室祭祀的需要。
我们再看一些好玩的霁蓝釉瓷器吧。这像个勺子但不是,是香铲,上面写了,大明嘉靖年制。
这种两个菱形叫方胜,过去常见的图案,据说起源于西王母的头饰。但这不是头饰,是带钩,系腰带用的。
再看这个粉彩,很多人以为是勺子,但这还是带钩,古诗里“曲如钩,反封侯”就是这东西。背面是这样的,系上一腰带的一头,钩住另一头。
雍正的茶壶,这个造型很端庄,也很实用。今天还在做,我也做过,紫砂壶也有这个形状。
再看这个壶,口很小,茶叶勉强可以放进去,一泡涨了,倒不出来了,所以不可能是茶壶。这叫卤壶,放调料的。这是宣德官窑的,同样造型,还有霁红釉的。乾隆就很喜欢这个,这幅《弘历观画图》,两卤壶摆在桌子上,大概是一瓶酱油一瓶醋。
这画挺逗,人都是明朝衣冠,没剃头,不可能,假的。但是桌子上的东西都是真的,都能找到原形。
最右边的是甘露瓶,乾隆本朝的。
再旁边是宋代的哥窑葵口盘。
那个青瓷羊,类似于这种,晋代的。
那绿色好像青铜器,但是很熟悉,因为在雍正的《十二美人图》也出现了。所以他们父子都很喜欢这东西,但不知道是什么,哪位朋友认识知道指点一下。
后排,两边的青铜器还是不认识。中间那个器形很多,大概是这种,南宋官窑的贯耳瓶,龙泉窑哥窑都有这个器形。
乾隆在看的那幅画是丁云鹏的《扫象图》,这画的是一个佛教的故事。画还挺有名,你看这是崇祯的笔筒,也是临摹这个《扫象图》。
继续看霁蓝,这件在清代官方的档案里,这叫玉堂春,是霁蓝做釉底,上面描金。这在清代属于大运瓷器,就是大规模运输的意思,因为它产量很大。不需要朝廷下订单,景德镇官窑一直做就行了,然后运到北京,皇帝就赏赐给大臣了,所以民间就它赏瓶。赏瓶最著名是这种青花的,但霁蓝釉的应该是最多。
这件也属于大运瓷器,方的,石器时代的玉琮的形状,所以叫琮式瓶。
这件也是琮式瓶,上面刻了八卦,所以一般叫八卦瓶。
看了八卦瓶,再看个挂瓶,可以挂在墙上、或者轿里,也可以叫轿瓶。这个祭蓝成了繁复装饰的背景了,有描金、有开光、还有古铜釉,浓郁的乾隆风格。突然发现乾隆写这诗很有意思,六言的,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六言很少。也可能是何满子或者谪仙怨一类的词牌。诗抄在最后,就不讲了,感谢收看。
无碍风尘远路,载将齐鲁芳春
本是大邑雅制,却为武帐嘉宾
宿雨朝烟与润,山花野卉常新
每具过不留意,似解无能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