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18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启动暨实施推进会在广州召开。市农林科学院作为18家单位之一,负责实施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模式构建,并在鼎湖区沙浦镇的市农林科学院种植基地开展试验。



肇庆农林科学院试种再生稻现场。记者 杨永新 摄

4月9日,记者在基地见到,技术人员正忙着指导工人插秧,对行距、株距、株数等要求严谨,一丝不苟。这些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秧苗,其实充满科技含量,从初始的育种到插入水田,再到收割后的继续生长,将有技术人员全天候观察、记录。

“本次试验品种有35个,如华航香银针、粤禾丝苗、青香优19香、贵优新占、旱优78等,它们具有优质、稳产、抗逆性强、再生能力高等特性,届时将从中筛选优良再生稻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钟春燕说。

传统的水稻早造收割后,晚造再次翻地,并重新育种、插秧、施肥等,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大时间长。“如果再生水稻模式试验成功,可节省近半成本,并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市农林科学院粮油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黄益强说。

黄益强介绍,利用再生水稻的种植模式,可为种植户带来诸多好处,“早造收割后,稻茬上存活的腋芽通过适当的栽培管理,有再生功能,可继续生长发育、成穗,晚造不必再耗时耗力去翻地、播种和移栽秧苗,同时施肥用药量也能明显减少,种植环境更生态、环保,稻米品质更绿色、健康。”

“再就是提高土地使用率。”黄益强说,由于再生水稻的种植周期比晚造传统水稻早30多天,可为农民发展冬种提供了时间优势,用于发展生长周期较短、种收循环较快的蔬菜等作物,让土地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据钟春燕介绍,该项目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水稻产业发展之所需,也是落实《2025 年广东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市农林科学院将加强同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交流,围绕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发目标,强化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和示范应用推广。通过项目实施,届时筛选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再生稻品种和绿色增效栽培技术,助力我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永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