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我非常喜欢看军博的节目,因为他们不仅介绍小装备,也介绍大型装备,而且还能通过他们的镜头还能看到大装备的内部。这是我们去现场参观看不到的部分。今天咱们继续跟随俄文作者的镜头看看他们的经典战车。
装甲车是如何诞生的
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时,红军装备中的轻型装甲车只有一款——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已显得相当落后的BA-20型,其采用的是4×2轮式结构。直到1941年9月,才做出决策研制新的轻型装甲车。
其原型来自一辆缴获的德国Sd.Kfz.221装甲车。这辆车在库宾卡试验场测试后被运往高尔基(今下诺夫哥罗德)。在那里,维塔利·格拉乔夫领导的设计局在极短时间内造出了苏联版的装甲车,尽管采用了德国的一些设计理念——主要是关于跳弹式装甲和车体总体结构的思路,但整车设计仍属自主完成。同时借鉴的还有侧门设计以及炮塔基座结构(该基座固定了座椅、机枪支架以及与炮塔连接的传动杆),这种结构在水平瞄准方面最为简单实用。
整辆车的开发仅用了半年,因此在1942年开始投入实战之后,还需要边使用边改进。为了尽可能加快生产,除车体外,广泛采用了当时已有的GAZ-64越野车的成熟部件。
车体采用棱角分明的焊接装甲结构,显得紧凑有力。倾斜安装的装甲板能够弹开步枪子弹和弹片,但即使是威力较弱的德国37毫米炮弹也能将BA-64炸成碎片。
动力部分采用的是GAZ-MM的四缸3.3升发动机,功率50马力,能使用低标号汽油和机油。然而冷却效率不足——散热器被安置在封闭的车头装甲板后,仅在底部开有小型通风缝隙。
来自越野车的悬挂系统支撑不起近2.5吨战斗重量的装甲车,仅行驶几千公里就会磨损严重。
标准的后桥无法独立应对加重后的整车质量,因此必须接入前桥。
传动系统为4速手动变速箱,单级分动箱,并通过两根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后驱动桥。前桥为可切换式。但如果驾驶员在未接通前桥的低挡状态下行驶,后桥经常会损坏。因此部队中常由技师将分动箱锁死,强制保持全时四驱状态,即使这样会加剧零件磨损。
变速箱没有同步器,1档传动比为6.4,几乎等同于低速越野档。
轮胎为防弹型,内部填充泡沫橡胶。
由于重心升高,以及继承自GAZ-64的狭窄轮距(仅1240毫米),该车极易翻覆,其最大倾斜角仅为17度。正因如此,到了1943年,装甲车(以及随后更新的GAZ-67轻型越野车)更换了与GAZ-M1相同的宽轮距车桥,将轮距增至1460毫米。此外,还在车侧加装了观察孔,使驾驶员的视野略有改善。
乘员配置
车组由两人组成。驾驶员几乎是半躺在地板上的一个简易小凳上开车——实际上是骑坐在变速箱上。换挡杆从双腿之间伸出,他几乎贴着严重左偏的方向盘坐着,双腿夹着发动机:为了提高保护性,动力单元被极限地向车内挪动。
外部那个低矮的侧门需要专用钥匙才能打开。驾驶员的“座椅”其实就是一根管状框架,带一个短靠背和简陋的帆布侧撑。
车内没有任何隔断!冬天还算是好事:在这个布满缝隙的铁皮盒子里,多少还能聚点热气。但到了夏天,车内温度能飙升到50~60°C。
方向盘和踏板都很紧、很沉。方向柱右侧的狭窄空间里是油门和刹车,左侧是离合器。
即使是在行军状态下,驾驶员眼前也只有一个像平板电脑大小的小窗可视。而一旦进入战斗状态,这个窗也会关闭,只剩下舱盖上的一个坦克式观察缝隙。
指挥兼射手的位置设在炮塔中,是一个类似摩托车坐垫的“坐骑”。而装手榴弹的箱子则直接位于油箱上方。
炮塔若敞开,最佳的进入方式是从车顶跳进来,而不是挤过驾驶员座位。指挥员/射手坐在小小的摩托车垫上。其后方,也就是车体内部,是一个危险的邻居——油箱。左边是电瓶,右边则是弹药和急救包。
装备的是一挺装有弹盘的DT-29型7.62毫米机枪,射手通过用脚蹬地来旋转炮塔。该炮塔的垂直射界较大,因此BA-64不仅能执行防空任务,还能在城市战中发挥作用,从街头向楼上目标射击。
不过火力总体仍显薄弱。设计人员曾尝试安装更强的武器(如25毫米自动炮、大口径12.7毫米DShK重机枪,甚至只是弹链供弹的SG-43机枪),但都未成功——因为炮塔实在太小,装不下这些武器。
战斗历程
BA-64装甲车一路打到了柏林,也曾参与对日作战。战后,它们又在华沙条约国家、中、朝军队中服役了很长一段时间。到1946年为止,共生产了9063辆。
1942年,早期型的BA-64进入部队时,车上仅配有一个大灯,并带有遮光装置以防夜间被发现。
这些装甲车通常编入坦克军、摩托化团或侦察营。在实战中,BA-64被广泛用于侦察、通信以及行军队列的战斗警戒任务。
我们介绍的这辆BA-64,现藏于塞利格尔的军事技术博物馆。这辆车曾隶属于由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索洛马京少将指挥的第1机械化军。在1942年的勒热夫战役中,该部队在撤退时被德军包围,被迫突围,为防止装备落入敌手,只能自毁。后来,这辆装甲车在白伊城(Бе́лый)附近被发现,损毁严重,但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修复后最终得以恢复。
BA-64无疑为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驾驶它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光是坐在这台车里就不容易,而他们却在这种车上战斗、并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