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一篇评论文章称张旭东与莫言合著的《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酒国〉〈生死疲劳〉》中,莫言自述"我一开始就是用小说反党",此说法令人难以置信。为辨真伪,笔者在"咸鱼"平台以三元价格购得该书电子版,却发现评论中提及的第248页内容,在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中根本不存在——该版本实际仅234页,版权页明确标注15.25印张,与商家所称"完整纸质书电子化"的说法一致。



这一矛盾引发更深层疑惑。考虑到该书出版于十多年前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当下新书难觅,笔者转而寻访孔夫子旧书网。虽有少量二手书在售,然售价约百元,性价比不高,遂改在淘宝网以28元购得影印本,经核查仍为234页。再查百度百科,上海文艺版条目亦明确记载页数为234页。至此可初步判定:网络评论中所谓莫言"反党"言论,并未出现在该大陆版本中。



细观争议书影,其文字为繁体,且标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版本信息,这一发现堪称关键突破口。进一步比对发现:该书首版实为2012年11月12日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而大陆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5月出版的版本,至少删节了十页以上内容,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体系。这与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存在多个版本的情况颇为类似,均反映出跨地域出版中的文本调整现象。



通过豆瓣等平台资料梳理可知,香港版出版时间距莫言获奖(2012年10月11日)仅月余,应是张旭东在其获奖后迅速展开对话的成果结集。而大陆版本的删节处理,既未在版权页或其他位置作出说明,也未引起莫言研究界的足够重视。这种未经标注的文本删减,不仅造成版本传播的混乱,也为学术研究带来潜在困扰——在"我们时代的写作"这一命题下,版本差异本身或许正构成值得深究的时代注脚。



此次查证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出版现象:某些跨地域发行的著作,可能因各种因素形成内容不同的版本,而这种差异若未被妥善标注,极易引发误读与争议。对于《我们时代的写作》而言,其两个版本的并存,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出版语境,也为研究者提出了版本辨别的新课题——在探讨作家思想时,首先需要确认所依据的文本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地域化的改写或删节。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当下,对待文献资料仍需保持严谨的考据精神,方能避免陷入断章取义或版本混淆的误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