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肖复兴宛如一位执着的守望者,以回忆为墨,用文字书写生活的诗性。他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成长记忆,更以儿童文学为载体,书写着美好温暖的童年生活图景。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专访了这位作家,听他讲述如何在儿童文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肖复兴认为,儿童文学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高级的一种,是一块神圣的领地。他的创作之路始于童年时期的阅读经历,儿童文学为他打开了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我最初的阅读,从儿童文学开始,是她帮助我迈出人生最初的脚步,打下一生抹不去的底色。”他回忆道。

他的作品常常以儿童视角展开,但也不可避免地融入成人视角。他认为,儿童文学并不以视角的平衡来定义,而是通过今天与昨天的对话,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我的儿童小说,写的都是过去我自己的童年故事,也会不由自主地切入成人视角,更多是以今天和昨天做一些交流,希望孩子能读,成人也能读,读出各自的味道。”

除了儿童文学,肖复兴的创作涉及多种文学样式,但他始终认为散文是基础,是一切文体的塔尖。“散文的写作可以帮助我锤炼语言,精简篇幅,更可以以一种平易朴素的方式,避免小说情节的编造痕迹,能够让读者感到亲近和亲切,相信并接受。”他强调,散文的写作是文学创作的基石。

他的创作理念深受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影响。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反复强调“文学,就是记忆”,这与肖复兴的创作实践不谋而合。“回忆,是作家的一种能力和基本功,比写作方法和技巧甚至灵感更重要。”他说道。

肖复兴认为,写作就是写回忆,而回忆的力量在于细节与情感。“回忆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细节,二便是情感,而不是事无巨细成为啰啰嗦嗦的流水账。”他强调,经过内心咀嚼和文学筛选的回忆,是一个作家的财富。

“肖复兴京味童年”(含《新年的叶子》和《金色的草帽》)便是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融入了老北京的文化与民俗,展现了生活的有趣与真实。“生活的真实和有趣,有时会比所谓文学虚构的胡编乱造,更有意思,也更能让自己感动,让读者共鸣。”他说道。

肖复兴的作品常常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对老北京文化的描绘。他认为,好的文学写作应该具有地域特色,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地理、历史和民俗,这三者是和我的生活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凭空添加上去的。”他说道。

他的儿童小说多以北京前门一带为背景,尤其是西打磨厂的老街和粤东会馆的老院。这些具体的地域背景,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所谓北京的文化特色,才会具体并带有情感而不是抽象地表现,也才会让我们珍惜这样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密切关联的文化。”他强调。

“肖复兴京味童年”系列的新作《新年的叶子》聚焦于他自己的童年生活,融入了大量老北京的民俗与文化。这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德国儿童文学作家迪米特尔·茵可夫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他的小说更注重童趣和童心,我觉得更接近儿童文学本质,而不是如今我们的儿童文学大量主题先行的所谓‘主题写作’。”肖复兴说道。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细节的挖掘与情感的表达,力求让作品既有童趣,又有深度。“我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尽可能回忆儿时和弟弟姐姐有意思的、好玩的事情和细节,二是尽可能融入一些老北京的文化。”他分享道。

肖复兴的创作是一场对童年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是一场对文学本质的执着追求。他用文字记录下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学的守望者。他的作品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成长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和传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