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听劝了。

据媒体报道,最近,位于苏州河边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大门口,原本十分显眼的机动车红绿灯不见了。网友纷纷点赞,这下拍照“清爽”了!

刚看到新闻我还有些奇怪,一盏红绿灯怎么就碍事了?去小红书上搜了下,原来,这里是个热门打卡点,很多来游客都会以上海邮政博物馆的大门为构图边框,这样就能将远处的陆家嘴三件套一次性收入框中,人以此为背景拍照,颇有些时空交错之感。但此前路边的机动车红绿灯恰好位于画面中间,不仅遮挡了画面,和整体背景也不太协调,游客多有吐槽,打卡还打出了遗憾。

人大代表看到这个问题后,给相关部门提了建议,一番调研后,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便利的前提下对信号灯进行优化“瘦身”,还游客一个完美的卡打机位。倾听意见,从善如流,及时改正,不得不说,上海这波操作蛮“宠粉”的。


上海邮政博物馆。

仔细想想,还不只是一盏红绿灯的问题。

估计很多人也有同感,在一些景区参观,经常会看到与整体环境很不协调的突兀存在,其中大部分都是无关痛痒的细节,但就是让人不舒服。有时是挡在建筑前的一条醒目横幅,有时是几块和环境没啥关系的超大宣传板,有时是随意乱摆的垃圾桶和设备器材箱,拍照时镜头怎么辗转腾挪都避不开。

还不止是景区,一些地标性的城市景观也是如此,细微处的排列组合似乎总欠点火候,经常出现与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的细节,导致美观上大打折扣。本来挺不错的景色,因为几处不起眼的细节而让人“下头”,不仅煞风景,也让人觉得可惜。

当然,我也明白,其中有不少是按规定必须设置的功能性设施,但位置和设计是否合理妥当,是否考虑了风貌的审美性和协调性,细节处能否处理得更细致一些,总觉得还有考量和操作的空间。

相对而言,有些老牌旅游城市对细节和审美的要求就考虑得比较多。之前去京都旅游,发现当地对一块店招的颜色设计都有明确要求,不仅详细规范了色相、明度、彩度,还列出“禁止色”,针对两种以上色彩的广告看板,在用色比例上也有限制。细节处的安排,都旨在维护古都的传统风貌。

上海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在风貌保护区。就说如今已是网红打卡点的武康大楼,由于历史原因,大楼周围层穿插交错许多密密麻麻的架空电线,观感上总让人不太舒服,为此,上海花了很大力气把电线拆除,疏朗的天际线露了出来,也是成为今日上海“顶流”的重要原因。

仔细想,上海能不断地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把市民的审美需求同样纳入公共管理的考量中,透露出一点很重要的变化:在上海,市民对城市的期望和政府行政管理的思路,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主要期待依然是一种保底的思维:保证安全和便利即可,主打“实用精神”。对美观的需求、对风景的期待,常常被认为“不是刚需”,或因为缺少积极主动的推进者,就这样让位于其他需求,给省略掉了。

而且,换个角度想,审美这事众口难调,很可能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情有可原,毕竟看点不美观的电线杆子或信号灯,不会真正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但正因“不做”是如此理所当然,上海选择的“听劝”“宠粉”,就更能显出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思路和做法。这中间,是真正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纳入了城市治理的价值排序中。这一变化的背景,也反映着很多人对上海的期待,也已经不止于安全、便利,还要美丽、开放。

谈公共治理,其实本质就是个“什么该去做”和“能不能做到”的问题。如今,技术上的问题很多时候已经不是问题,难点反而是在该不该做的价值排序上。如何找到“让最多数人满意”的最大公约数,需要的是深入实际的综合考量和协调,最要避免的恰恰是是照抄作业的思维。

比如说,并不是这次挪走了红绿灯,以后所有的城市治理,都要以“打卡”的需求为先。像这次上海挪走遮挡风景的红绿灯,也是充分评估了现场环境后,才最后推行的。什么时候做审美的加法,什么时候守住安全的底线,都需要政府部门更灵活的评估和思考,昭显的也是城市管理者对人民需求的理解和看见,这中间既有物质性的保障,也理应有精神性的、更进一步的关怀。

说到底,个中服务的价值逻辑,十五年前打动过世界的那句话就已经讲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原标题:《为了拍照打卡挪开红绿灯,上海为什么这样做?》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林子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