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金艳
编辑/宋 金
近日,上美股份宣布即将推出三个新品牌,分别是高端抗衰护肤品牌「Tazu」、母婴护理品牌「面包超人」以及与知名化妆师春楠联合创立的彩妆品牌「Nan Beauty」。还有消息指出,方里母公司——杭州美兮将要推出第二品牌「Found In Ation」,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集团也将推出一个祛痘新品牌「安丝塔」,但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企业的确切回复。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多品牌战略”已成为中国本土美妆企业寻求增长的“标配”。据美妆网不完全统计,已有超10+家中国本土美妆企业通过自主孵化或资本并购打造多品牌矩阵,开启集团化发展新征程。
上下滑动查看全图
多品牌布局
精准切入不同细分市场
中国本土美妆企业的多品牌战略已从早期“试水探索”演变为“系统性工程”。企业普遍采取跨品类、跨价格带的差异化布局,以规避内部竞争,最大化覆盖消费圈层。
以上美股份为例,其品牌矩阵呈现清晰的“金字塔式”架构。核心品牌韩束锚定大众抗衰市场,2024年营收55.91亿元,增速达80.9%,夯实基本盘;第二曲线品牌newpage一页专攻婴童功效护肤,2024年营收3.76亿元,同比激增146.3%。
即将面世的Tazu、面包超人、Nan Beauty则分别切入高端抗衰、母婴护理及专业彩妆领域,形成“主力品牌稳根基、潜力品牌拓边界”的立体布局。这种跨赛道覆盖策略,使上美股份的产品矩阵横跨护肤、洗护、母婴、彩妆四大领域,全面满足不同消费层级需求。
珀莱雅集团则通过“品类裂变”拓展市场边界。主品牌珀莱雅坚守高端抗衰护肤定位,子品牌彩棠以“东方彩妆美学”破局高端专业彩妆,INSBAHA原色波塔以快时尚彩妆收割Z世代,OFF&RELAX进军洗护赛道。水羊股份则构建起“自有品牌+代理品牌”双轮驱动模式,御泥坊专注东方肌肤,MIHOO小迷糊主打极简护肤,VAA则主攻高端美妆。同时,水羊股份还代理了伊菲丹、KIKO等国际品牌,产品覆盖护肤、彩妆、个护、香水等全品类。
华熙生物则依托上游原料核心优势,孵化出润百颜(科技护肤)、夸迪(高端抗衰)、润熙禾(儿童护肤)、Bio-MESO肌活(发酵护肤)、润熙泉(抗衰修护)等专业垂直品牌,构建起强大的品牌生态圈。旗下每个子品牌均聚焦特定消费群体,有效填补了部分个性化需求的空白市场。
从单品牌到多品牌这一战略转向背后,是三重市场力量的深度驱动:其一,消费分层加剧催生细分需求。如Z世代追求个性化、银发族关注抗衰、母婴群体重视安全性,倒逼企业推出多品牌以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其二,流量红利见顶迫使企业分散风险。抖音、快手等平台营销成本逐年递增,品牌矩阵成为对冲单一渠道依赖的必然选择;其三,资本市场对“单品牌天花板”的担忧,促使企业通过多品牌布局以提升估值想象空间。
某头部咨询公司负责人指出,“在美妆护肤领域,不同消费群体对价格带、功效等的诉求不一,单品牌天花板相对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突破。因此,企业若要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然要通过构建多品牌矩阵、拓展跨品类产品线,并借助收购整合资源,从而形成多维度的竞争力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
残酷真相
主品牌依赖症严重
尽管中国本土美妆企业在品牌矩阵建设上成效初显,但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从品类覆盖看,能建立起护肤、彩妆、香氛、洗护全品类品牌矩阵的企业仍属少数,多数企业集中在护肤赛道纵向细分。上美股份、珀莱雅等头部玩家虽实现了多品类布局,但能跻身“十亿俱乐部”的子品牌仍屈指可数,业绩仍高度依赖1-2个主力品牌。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韩束为上美股份贡献了超八成的营收,而newpage一页等其他品牌营收占比不足20%;巨子生物也与上美的情况类似,主品牌可复美的营收占比高达82%,第二品牌可丽金仅占15.2%。
福瑞达生物旗下瑷尔博士、颐莲两个品牌的营收为22.64亿元,占总营收(39.83亿元)的56.84%。可见,福瑞达生物的业绩也大部分来源于这两个品牌。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颐莲品牌的营收已达9.63亿,同比增长12.36%。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颐莲有望在2025年成为新十亿美妆品牌。
综合来看,第二品牌及其他品牌给母公司所贡献的营收非常微弱。这种“一强多弱”的格局,暴露出本土美妆集团多品牌矩阵的深层隐患——主品牌依赖症严重,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
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品牌定位模糊与资源分配失衡。部分企业为追赶风口盲目推出“抗衰”“敏感肌”等概念品牌,却缺乏独特价值主张,导致同质化严重。
此外,大多企业在推出子品牌后没有合理分配资源,仍更集中于主品牌的发展上,因此新品牌容易陷入“曝光不足—销量低迷—资源削减”的恶性循环中,成活率低。有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每年新增数十万个品牌,但大多数品牌生命周期不足2年。
破局之道
国际巨头的多品牌运营逻辑
如何突破品类局限,打造真正可持续增长的全品牌矩阵,仍是本土美妆企业的长期课题。借鉴欧莱雅、宝洁等国际巨头的成功范式,本土美妆企业可从以下三大维度重构多品牌战略的底层逻辑。
1、精准定位,以“唯一性”构建品牌护城河
国际巨头的核心策略是“每个品牌都是唯一”。宝洁旗下飘柔(柔顺)、海飞丝(去屑)、潘婷(修护)、沙宣(造型)虽同属洗护领域,却以截然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品牌调性形成区隔,消费者甚至意识不到其同属一家公司。欧莱雅则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构建了覆盖全消费层级的品牌矩阵,高端线有赫莲娜、兰蔻等品牌,中端线有理肤泉、科颜氏等品牌,大众线有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品牌,每个品牌均有清晰且独特的“品牌标签”。
2、技术共享,实现生态协同
多品牌建设中,品牌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是关键。国际巨头通过技术共享与供应链整合,实现了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例如,欧莱雅集团将核心专利成分玻色因应用于赫莲娜、修丽可、巴黎欧莱雅等多个品牌,既摊薄研发成本,又通过差异化配方(如浓度、使用场景)强化品牌区隔,不仅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又避免同质化内耗。
反观本土企业,多数子品牌仍停留在“换包装、炒概念”的浅层创新,根源在于研发与供应链支持不足。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中央研发平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共享,实现品牌生态的协同发展。
3、组织革新,品牌经理制激活管理效能
多品牌矩阵的可持续运营,离不开灵活高效的组织架构。欧莱雅与宝洁均采用“品牌经理制”,将每个品牌视为独立业务单元,由品牌经理全权负责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与渠道布局。这不仅激发品牌自主创新力,又通过资源协同提升整体效率。
对本土企业而言,品牌经理制的落地需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建立专业化人才梯队,避免“一人多牌”的粗放管理;二是完善内部协同机制,例如设立跨品牌技术委员会、共享用户数据中心等,在保持品牌独立性的同时,最大化集团资源价值。
国际巨头的经验表明,多品牌战略的成功绝非品牌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管理与资源的系统化整合。对于本土美妆企业而言,孵化子品牌仅是第一步,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将其培育为独立增长极,才是真正的挑战。
未来,本土美妆企业在进行多品牌布局时需在研发创新、品牌定位与生态协同中找到平衡点。唯有如此,中国本土美妆企业才有望实现“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