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这一战略部署是在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重塑世界的背景下,融合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一战略部署也对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致力于探索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提出“融合式教育”理念,并在太仓创建创业家学院落地实践。本文将重点介绍融合式教育中融合人才培养过程、科学研究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园俯瞰图(作者供图)
重新定义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重新思考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并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调整过去几百年来把知识习得作为核心教育目标的观念。西浦融合式教育提出要培养国际化高端应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较高素养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系统的行业知识以及务实的管理和领导训练、对本行业的发展有创新性见解和创新精神、能够驾驭中高端技术或管理岗位的精英”。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提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维素养,包括世界公民素养、技术素养和创业素养。其中世界公民素养包括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跨文化沟通、多语言技能及行业知识;技术素养包括数字素养、技术熟练度、人工智能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创业素养包括领导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跨学科合作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这些维度的提升,能够对挑战、制约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有充分认知和责任意识,能够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可以如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进而通过掌握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基于技术对社会创造价值的训练,成为能站在技术前沿推动本行业重塑和新行业发展的精英人才。
全流程培养学生兴趣、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体系
为系统实现融合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打造了“创意形成-概念验证-商业化”的三阶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学习流程中不仅设有课程,还包括教师研究、产业项目,以及技术创新产品的打样和商业化。
学生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内核,由来自行业的真实融合式项目(Syntegrative Project)牵引“技术+创业”课程。融合式项目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行业精英的主阵地。该模式全面落地后,学生从大二到大四的每一年都会参与到一个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人员会与西浦师生在同一项目中开展协作。为了促进行业学院的技术专家、创业与企业港中的创业专家,以及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基于项目的合作,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设立了“融合式教育卓越中心”——一个虚拟的跨领域团队协作模式,针对学生或企业的需求,通过项目、课程或研发课题,把上述三方专家链接在一起。
第二阶段是创新工场(Innovation Factory),其核心功能是支持有具体想法的学生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创新工场整合了太仓校园内的全部实验室资源,对全体学生开放,并提供导师资源指导帮助学生搭建基于新想法的技术方案,或把一个初步想法变为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创新工场会举办各类短期课程,如帮助学生打磨想法的暑期训练营、营造学生社群的各类社团以及项目驱动的短期课程等。这些非正式学习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法带到学生社群,通过交流找到志同道合者,进而形成团队开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研究。
创新工场的在孵学生项目涉及AI、生物传感器、医疗影像、新材料、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将应用在教育、新能源、零售、医疗、文化科技、生活娱乐等多个场景。学生团队在项目运营中不仅可以获得场地、资金的支持,西浦各学院专家的指导,以及使用校内实验室进行日常研发,还能获得外部行业导师及资源赋能。
同时,创新工场也是汇聚跨学科专家,针对产业实际问题组建团队提供解决方案的协调平台。平台建设了整体解决方案中心,致力于把教师的核心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例如,目前在建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中心与材料研究中心,汇聚了太仓校园在这两个领域的跨学科师资、实验室和设备以及行业合作伙伴,共同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工场同时也致力于与企业、政府及跨学科领域开展合作,构建行业领先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第三阶段是孵化平台——浦创汇(X3 Co-Venture),主要针对经创新工场验证有潜力的项目,为其提供包括资金、行业导师、技术导师和创业辅导等支持。浦创汇通过“激发创新、苗圃培育、产业孵化”三个环节,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并以“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为学生创业项目增值赋能,从而提升其创业成功率,进而以创业成果回馈社会。在“激发创新”环节,通过举办创新沙龙、行业分享会和鼓励成立学生创业社团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造力、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在“苗圃培育”环节,通过创业导师辅导、创业资源赋能、能力中心支持等方式,针对仍未达到产业孵化要求的早期创业项目进行培育,提供不高于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其顺利过渡到产业孵化期;在“产业孵化”环节,通过与行业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创新孵化生态,除了吸引外部资金投资外,学校也对入孵项目提供10万元的早期投资。
浦创汇的在孵学生项目涉及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数字艺术等技术,将应用在服务、教育、健康、社会慈善、文化科技、智能城市、生活娱乐、文化旅游等应用场景。此外,浦创汇还积极打造校园创业计划,开发创业基地。
以上三阶培养体系从刺激好想法到指导想法转化成有潜力的项目,再到支持有潜力的项目商业化,最终成长为可以创造社会价值的公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孵化体系,成为学生整合技术和用户体验的绝佳场所。例如,当学生希望造一个有独特功能的机器人,可以首先在创新工场打样测试,验证可行性并通过后,则可以申请进入浦创汇孵化平台,做出能真正投放市场、服务社会的产品。这样的学习流程与传统的以课程为主要学习模块的模式不同,是一个不断递进、迭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事特定项目所需的时间跨度远大于一门课程的时间,因此,学生的学习也要融合传统课堂和课程之外的学习。
生态营造:产教深度融合的三阶成长体系
要让三阶培养体系能够真正支撑学生的发展,则需要融入产业资源(见图)。首先,由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驱动学习,帮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找到兴趣与热爱,孕育创意。其次,在学生将想法变成现实时,需要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并联合老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一同攻克技术难题。最后,当学生或老师的技术推向市场时,需要企业的资金或产业生态中的其他资源一同孵化。
三阶培养体系中的产教深度融合
为深度实现产教融合,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专门成立了商务拓展团队,其核心工作是梳理内部各项资源,了解行业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与需求,并基于此深度剖析自身可以给予合作方的价值。而后,通过建立行业导师资源库、行业联盟等协调平台,定期开展行业工作坊、行业发展趋势论坛等活动,增强行业互动,达成合作关系。通过近3年的发展,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已和产业形成了多个合作接口:
融合式项目。首先,由企业提出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与项目,交给学校展开教学并提出目标和交付要求;其次,学生在有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的学术老师指导下,分组尝试寻找解决方案;最后,企业经过评估选择学生提交的解决方案。例如,某学生为德国某制造工厂的仓储区域进行供应链方案设计,方案最终被采纳,为工厂在该区域的供应链管理节约了每月数万元成本。
横向技术开发项目。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则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信息,为科研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这种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加强了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
在岗学习和定向招聘。企业为学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在岗学习的平台,给予学生在行业端实践的真实场景和锻炼机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以较低的成本选拔企业所需的未来人才。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大多数硕士课程都要求学生在研二时参加6个月以上的实践学习,这一实习时长对企业非常友好,便于企业交付完整的在岗学习任务,并有充分时间考查学生。学院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大多选择就业,所以这样的学习也更好地提升了人才招募双选的成功率。
研究生联合培养。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储备的需要,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含硕士生和博士生)可以很好地给予解决方案。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了学院和企业间的深度了解,不仅为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企业与学院间的合作创造了新的可能。
课程共建。课程共建是指将企业提供的案例和已经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运行管理方案作为教案嵌入学院的不同课程模组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更加贴近行业的学习体验。例如,海尔与智造生态学院联合开设了特色本科课程——面向客户大规模定制与制造系统规划、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和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此外,还为硕士研究生推出了定制工业坊等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融合式教育中,通过学习行业案例与模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共建。共建实验室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能够将大学的教学、研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为一体的体系的关键,是重新构建高校的人才培养流程,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流程转变为让学生在真实项目驱动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来自产业的真项目融入日常学习过程成为可能,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中为社会创造价值。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全新流程带给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可能。(作者 张晓军系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领导小组组长、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4期)
作者: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