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改变教育,教育推动发展。在这里,我们对话高校管理者、大学教师,探寻教育背后的思考,与您分享高教管理经验和实践案例。这是麦可思研究2025年人才培养创新专栏的第1篇文章,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的分享——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对于高校培养适配产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东医科大学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需求,探索出了一个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医疗、产业于一体的“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为未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广东医科大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学校“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促进产教、医校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案例,被专家组作为学校的办学教学特色之一推荐申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特色案例。
那么,广东医科大学的这一协同育人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近期“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了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分享了学校的做法。
麦: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
曾志嵘: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及趋势,秉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深度融入湾区,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深度对接。学校致力于探索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职能互补、需求对接,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所有学院和专业、教学机构及职能部门归入7大书院,支持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和学院与企业共建15个现代产业学院,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医工融合创新联合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及附属医院集团医院8所、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动临床类、护理类专业探索“学院+书院+医院”医校协同培养,理工科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探索“学院+书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共同构建“专业发展、职业成长、社会适应”3大育人平台。扩增人才培养空间拓展区,推进“三课堂”联动育人;扩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区,开展“特色创新班”改革试点;扩充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区,探索联合学位、主辅修、微专业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其中,学院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专业教育的主战场,产业学院是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基地,通过“引企入教”,将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作为教学、科研资源和服务对象,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书院则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阵地,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内涵支撑,最终形成多主体分工合作、有序衔接的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模式。
该体系实施以来,学校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获得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连续八年入选“全国最佳实践大学”,连续六年三届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3.7%,学校被誉为“老百姓生命的守护神”“广东医生的摇篮”。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中央主流媒体的深入报道。
图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
麦: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如何确保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社会适应和职业成长方面的需求?
曾志嵘:“学院”是专业发展的主战场。以学院为主体,面向学生发展打破学科、专业边界,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扩增人才培养空间拓展区,精心推进“三课堂”联动育人。扩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区,不断积累和探索“特色创新班”改革试点。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在36个本科招生专业里建设60个特色创新班,结合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围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另外,积极探索联合学位、主辅修、微专业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开展医工融合联合学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路径。扩充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区,积极探索联合学位、主辅修、微专业等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学院内相近学科专业之间的主辅修专业选读和转换,在广东医学院校首个启动微专业的改革试点。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支持更加个性化。
“书院”是社会适应的主阵地。以书院为载体,构建大思政格局下“专业发展-社会适应-职业成长”交融并重的立体化素质教育体系。多专业、多学院、多人员组建特色书院,实现专业、学院、医院全覆盖。打造“一书院、一特色”的书院特色社区文化,丰富和拓展特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系。书院还建成育人连片社区、思政与党建中心、学生发展与支持中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产业学院(医院)”是职业成长的主基地。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协同附属医院,将产业需求和企业(医院)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解决培养过程与职业场景脱节问题。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构建立体化的“三共建三共享”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共建培养方案,共建梯度的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共建多元化、互动式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构建“产出为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共享师资,助力提升产业学院的育人功能。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其功能辐射效应。共享研究成果,营造协同共进的协同育人生态。
麦:“学院+书院+产业学院(医院)”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帮助学校解决了哪些困难?
曾志嵘:该协同育人体系促进新兴学科专业、交叉专业融合特色发展。学校和东莞理工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开办4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获批,开创了广东省本科联合学士学位培养先河。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数智健康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实验室、生物医药大模型实验室、隐私计算实验室、华为天工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校企联合实验室等资源,主动布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交叉专业,构建一条贯通科研与产业、衔接现在与未来的人才培养主线,助力智能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该协同育人体系提升了产业学院(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七大书院的建设为协同育人营造了更具柔性的环境,推动以学院为主的育人模式向多方协同、多方赋能的新路径转变。近年学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与华为、华大基因、亚辉龙、神州医疗、锘崴信息、松狐、桑尼克等前沿科技企业紧密合作,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麦:该协同育人体系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曾志嵘:首先,在育人目标的设定上,体系提出“专业发展-社会适应-职业成长”一体化培养理念,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它将学生视为全面发展的个体,综合考量学生在知识学习、社会融入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和职业培养紧密贯通,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还拥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育人模式构建层面,学院打破学科、专业边界,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三课堂”联动。学校整合大学、医院、企业的力量,系统开设医学人工智能课程群,包括临床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智能医学信息可视化设计等新型课程,立项建设“四新”微课程100项。第一课堂夯实专业知识根基;第二课堂通过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丰富阅历。书院以生活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助力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产业学院则紧密对接企业和医院,引入真实产业项目和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职业场景,积累实践经验,明确职业目标,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资源整合与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学校、企业、医院的教育、创新和产业资源,构建起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学院,协同附属医院,为学生打造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成长空间,打破教学资源分散、与职业发展脱节等瓶颈,从全方位、全过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负责人简介:曾志嵘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省情专家库特聘专家、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教科文卫咨询专家、广东省医改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医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创新研究院院长。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含高校),获得授权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