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4月9日至11日,2025年广东省艺术工作专题培训暨艺术创作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旨在总结过去一年全省艺术创作成果,部署今年艺术创作重点工作,并邀请北京、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演艺空间打造、演艺市场爆款作品推广等主题进行授课。来自全省各地文化部门、艺术院团、行业协会及艺术院校的代表共约100人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广东艺术创作要紧扣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推动艺术事业出精品、出人才,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深耕岭南文化,打造非遗题材舞剧新标杆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史前进在会上分享了岭南文化非遗题材舞剧的创作经验。近年来,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以岭南文化为载体,创作了《醒·狮》《龙·舟》《英歌》三部大型舞剧,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
舞剧《醒·狮》剧照。
史前进介绍,岭南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部分。通过十年的实践,团队将岭南文化聚焦到非遗领域,努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醒·狮》以“醒”为魂,展现南粤儿女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龙·舟》以“龙舟精神”为核心,讲述粤港澳大湾区年轻人同舟共济的故事;《英歌》则通过“中华战舞”传承民族精神,增强观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舞剧《英歌》剧照。
目前,《醒·狮》演出近300场,与澳门美高梅签署32场驻演协议;《龙·舟》巡演近百场,6月将赴澳门展演;《英歌》今年在全国巡演60余场。通过观众口碑形成聚焦话题,《醒狮》被称为“最燃民族舞剧”,《龙舟》被称为“炫酷当代舞剧”,《英歌》被称为“最烫非遗舞剧”。
守正创新,守护“天下第一团”
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员吕维平在会上分享了西秦戏的传承与创新经验。西秦戏源自陕甘地区的西秦腔,明末清初流入广东,形成地方剧种,既有大西北的雄浑激昂,又柔和了南方的典雅柔美。
吕维平表示,戏曲舞台艺术的本位是角的艺术,人才培养是剧团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剧团通过与白字戏剧团联合培养学员,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陈嘉明、余泽锋等,他们在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屡获金奖。
剧团成功创作了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马援伏波》、现代戏《麒麟夺锦》等剧目。其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马援伏波》参加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并获九项大奖。
近年来,剧团复排了《刘锡训子》《辕门罪子》《贩马记》等经典剧目,并赴香港参加“2018年中国戏曲节”,与粤剧名家罗家英同台演出,受到高度赞扬。
梅州戏剧的市场焦虑与前路探寻
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编剧林文祥在会上探讨了梅州戏剧的市场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梅州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演出市场长期低迷,但近年来通过创新探索,逐步寻求突破。
梅州市文旅局牵头打造了非遗剧场《风土·客韵》,目前已商演近五十场,坚持“不送票”原则,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对梅州演出市场培育产生积极影响。
为压缩运营成本,梅县山歌剧团创排小剧场山歌剧《脱帽秀才》,剧本创作已持续一年半,反复打磨,强化娱乐性和互动性,顺应市场需求。
以千年古镇松口为背景,创排山歌剧《烟雨松口》,采用环形叙事结构,直插戏剧矛盾焦点,探索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广东艺术创作如何做好选题与规划
广东省艺研所一级编剧陈建忠在会上分享了对广东省舞台艺术选题与规划的思考。他认为,选题和规划是舞台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阶段,当前广东省舞台艺术创作存在题材同质化、缺乏全省统筹等问题。
他表示,广东应突出改革开放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侨批文化等独特题材,以当代性精神和中国精神予以关照,挖掘题材的当代价值和思想意义。
他建议,建立广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题材库,成立专家委员会,定期发布《重点选题指南》,构建“动态题材数据库”,分层规划创作,推动题材逐年落地“变现”。加强剧作家和院团管理者的培养,通过项目带动年轻创作群体,解决题材荒、剧本荒等问题。
艺术赋能城市:沉浸式演艺吸引年轻观众
一台好戏广州运营负责人杨嘉宝分享了沉浸式演艺的成功经验。以《阿波罗尼亚》为例,该剧自2020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超过2500场,广州剧场驻演超过700场,18~35岁观众占比达79%,复购率超30%。
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
沉浸式演艺通过专属剧场环境设计,打破传统观演模式,让观众从“观看者”转变为“在场者”,带来更强的演出体验。
通过社交平台自制内容、节日社交营销、演员见面会等活动,打造剧场多元化体验,强化观众与剧场的黏性。同时注重品牌联动与集群效应,与轩尼诗、COACH等品牌合作,推动小剧场集群发展,广州北京路正逐渐成为华南地区首个驻演戏剧集群,进一步丰富观众的戏剧消费体验。
环境式驻演音乐剧《桑塔露琪亚》。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广东艺术创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更大的热情和更高的标准投入艺术创作中,为广东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