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红线女)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粤剧大师,是粤剧“红腔”的创始人。她主演的《荔枝颂》《莲花颂》《故乡情》《貂蝉拜月》《豪唱大江东》《昭君乐》等粤剧作品,脍炙人口。
红线女还主演了《关汉卿》《原野》《西厢记》《沙家浜》《李香君》等95部影片,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这是对她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红线女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前夫是粤剧泰斗马师曾。与马师曾离婚后,红线女嫁给著名作家华山。
红线女与大名鼎鼎的赵丹有过一段恋情,当时红线女离异单身,最终两人为何没能走到一起?
01
(红线女出生地)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镇泮村,家有兄弟姐妹12人,她在家排行第10,大家都喊她“十姑娘”。
红线女的父亲邝奕渔早年在澳大利亚做洗衣工,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回国在广州黄沙车站开了一家中药铺。
邝奕渔共有3房妻子,红线女的母亲谭银是父亲的第三房妻子。
红线女的外公谭杰南、舅父谭春田、舅母何芙莲,都是粤剧演员。在他们的影响下,红线女从小就接触粤剧。
(早年红线女,播放唱片)
红线女的父亲是粤剧迷,家里收藏了一些粤剧名家录制的粗纹唱片,红线女每天都与优美的粤剧唱腔相伴。
童年的红线女明眸皓齿,聪明伶俐,跟着留声机学会了一些粤剧唱段。家里来了客人,父亲便让红线女唱一段,赢得了客人的满堂彩。
父亲很骄傲,便奖励红线女二毫钱(相当于一块大洋的五分之一)。红线女拿到赏钱后,活蹦乱跳地跑去戏院买票看粤剧。
1938年,日寇打到广州湾,红线女随父母逃难到澳门。在陌生的澳门,红线女全家陷入赤贫,红线女在澳门上了一年学,就因家庭贫困辍学了。
广州失陷(1938年10月21日)
为了生存,母亲带着红线女来到香港,让她拜舅母何芙莲为师,跟随她学唱粤剧。何芙莲给红线女取艺名“小燕红”。
红线女天资聪颖,从小就会唱粤剧段子,她只学一年戏,就在粤剧《六国大封相》中饰演“宫女”。
1940年,红线女跟随舅母加入凤凰剧团,回广州湾一带演出。红线女喜欢唐代侠义故事《红线盗盒》,经凤凰剧团的班主靓少凤提议,邝健廉正式取艺名为红线女。
(红线女剧照)
1941年7月,红线女随凤凰剧团赴上海演出,这是她以红线女的艺名首次登台。在粤剧《红楼梦》中,红线女饰演“薛宝钗”,她扮相靓丽,唱腔优美动听,受到上海观众的广泛好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红线女回到广州。1942年3月,红线女加盟太平剧团。该剧团由粤剧泰斗马师曾创办,是一个宣传抗日的进步剧团。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出生于广东顺德县桂洲马地桥,17岁中学毕业后进入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唱粤剧。
一年后,马师曾去新加坡的粤剧班当演员,后拜粤剧名家靓元亨为师。
(马师曾)
1923年,马师曾回到广州,因主演粤剧《苦凤莺怜》一举成名。
1933年,马师曾在香港创办太平剧团。抗战期间,太平剧团积极宣传抗日,演出了多出爱国戏。日寇攻占香港后,马师曾带领太平剧团回到广州,继续以戏曲形式宣传抗日救亡。
红线女在太平剧团担任第二花旦,随团赴广西演出。红线女青春靓丽,嗓音珠圆玉润,受到马师曾的器重。
(早年红线女)
演出途中,红线女病了,马师曾忙前忙后为她抓药、熬药。在广州演出结束后,红线女本打算坐船回澳门与父母团聚,但因误了船期,红线女滞留广州,与舅母住在旅馆里。
马师曾知道红线女的经济不宽裕,主动负担她的食宿。马师曾还经常过来教红线女唱戏,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
02
马师曾比红线女大24岁,此时已经有了一房妻子,又开始追求红线女。解放前男人可以娶几房妻子,红线女出于报恩心理,于1944年嫁给了马师曾,成了他的二房妻子。
(红线女夫妇与两个儿子)
婚后,红线女在香港先后为马师曾生下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红线女要演出,3个儿女都由母亲照顾。
1945年抗战胜利后,红线女的事业步入黄金期,主演了《佳偶兵戎》《斗气姑爷》《还我汉江山》《野花香》《藕断丝连》等粤剧剧目。
红线女经常与马师曾同台演出,两人在戏里不是扮演情侣就是夫妻,是戏迷公认的粤剧伉俪。
在香港期间,红线女主演了《藕断丝连》《冤枉相思》《刁蛮公主》《梁山伯与祝英台》《六月飞霜》《慈母泪》等一系列粤剧电影,在香港红极一时。
电影《慈母泪》(1953年)
(红线女照片)
那时红线女的知名度超过了丈夫马师曾,她为家里挣了很多钱,一家人住高档住宅,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在外人眼里,红线女与马师曾是一对粤剧伉俪,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人在舞台上珠联璧合,情意缱绻。然而走下舞台,红线女与马师曾的婚姻并不和谐,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两人年龄相差太大,生活不和谐,生活理念、处世方式迥异。
二是马师曾有些大男子主义,在红线女面前表现得有些强势,红线女当二房的滋味不好受。
红线女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为了3个儿女勉强维持婚姻。
(红线女与马师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红线女经常回内地演出,文艺界的领导希望她和丈夫回来建设新中国。
可夫妻俩在香港结婚定居,家人都在那边,名下有剧团,回内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51年,红线女创建的“红腔”得到了观众和戏曲界的认可。同年红线女回广州参加贺岁演出,观众对她的唱腔如痴如醉。
回到香港后,红线女在自己新组建的宝丰剧团排演新剧目《一代天骄》,她从表演到唱腔都有创新,《一代天骄》在香港和广州演出后,引起轰动。
1952年,红线女回内地参加抗美援朝义演时,接触了田汉、梅兰芳等艺术大师。她还应邀赴哈尔滨、大连、天津、上海等地参观,目睹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情澎湃。
身边人都对她说:红线女,你回广州工作吧,发展空间会更大。红线女终于下定决心回来,返回香港后,她就开始处理离开香港的各种事宜。
那时红线女与马师曾早已经分居了,1955年3月2日,红线女与马师曾协议离婚。大儿子马鼎昌跟随马师曾生活,女儿马淑明、小儿子马鼎盛跟随红线女生活。
03
《搜书院》之“步月抒怀”剧照(红线女饰翠莲,马师曾饰谢宝)
虽然红线女与马师曾离婚了,但两人还经常合作演出,艺术上没有分开。
1955年12月14日,红线女带着儿女回到了广州。马师曾也回来了,两人被安排在广东粤剧团工作。
1956年3月,红线女与马师曾在广州文化公园演出,3万多观众闻讯赶来,将公园挤得水泄不通。
当时资讯不发达,红线女与马师曾又很低调,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离婚了,还以为两人是一对夫妻。
(红线女、马师曾粤剧《关汉卿》剧照)
回到广州后,红线女与马师曾还一同演出了《搜书院》《关汉卿》《拾玉镯》等优秀粤剧剧目。
红线女还主演了现代粤剧《红花岗》,在剧中扮演地下党员“周英”。郭沫若将话剧《屈原》改编成同名粤剧,红线女在剧中饰演主角“婵娟”,让观众耳目一新。
1960年,马师曾再婚了,妻子姓王,上海人,比马师曾小20多岁。直到这时,外界才得知红线女早就与马师曾离婚了。
红线女的小儿子马鼎盛有些叛逆,非常抵触继母,他过去看望父亲时,从不与继母说话,继母也不待见他。
(红线女)
马鼎盛出生于1949年,1957年他8岁时,红线女将儿子送到北京读小学。红线女经常来北京演出、开会,可以顺便看看儿子。
红线女在北京开会期间,认识了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赵丹。当时红线女是单身,赵丹已经与黄宗英结婚9年,还生下了3个孩子。
黄宗英原是演员,1957年转行当编剧,她经常出去采访,回到家关起门来创作,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合格妻子。
(赵丹与黄宗英)
赵丹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与黄宗英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红线女聪慧漂亮,才华出众,会写台本唱词,深深吸引了赵丹。红线女也倾慕赵丹,两人相处如沐春风。
红线女比赵丹小9岁,两人没有年龄代沟,在一起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华。
1962年,赵丹与红线女相爱了,决定离婚与她结婚。这年春天,红线女在北京西郊治病疗养,赵丹还带着女儿赵青和儿子赵矛去看望红线女。
那时红线女的女儿马淑明、小儿子马鼎盛也在红线女身边,两家的儿女一见如故,聊得很投缘。
赵青与红线女和她的儿女都成了好朋友,彼此经常联系。
赵青成了父亲与红线女联系的爱情纽带,红线女一到北京,赵青就会打电话告诉父亲,赵丹会从上海赶来团聚。
04
1963年,赵丹告诉一双儿女,说自己准备离婚,与红线女再婚。赵青和弟弟这才意识到会对继母黄宗英造成巨大的伤害,这是他们此前没有考虑的。
赵青和弟弟不赞成父亲离婚,希望父亲与红线女保持现在这种感情状态,赵丹沉默了。
赵丹希望能得到弟弟赵冲的理解和支持,他对弟弟说:她对我真好,每次我去看她,一进门她就给我送来热乎乎的毛巾,给我递拖鞋,为我倒茶。我在家里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如果我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是我的福气,你支持哥哥的选择吗?
赵冲是普通人,不像赵丹那样情绪化,考虑问题更现实。他说:你有几个孩子,她也有几个儿女,将来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这反过来会影响你们的感情。很多再婚夫妻刚开始感情很好,最后被琐事和家庭矛盾拖垮了。
(赵青)
赵丹知道弟弟的话句句在理,但还是不甘心。赵青提议父亲,让他去征求周总理的意见。
不久赵丹将想法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不同意赵丹离婚。在这种情况下,赵丹打消了离婚娶红线女的念头。
遇到赵丹,红线女也觉得是自己的缘分,她与赵丹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很想与他生活在一起。
赵丹曾向红线女承诺:我会给你婚姻。于是红线女默默地等待。
(红线女练功照)
1963年秋天,红线女正在北京与田汉等人一起吃中饭,突然接到赵丹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上面只有7个字:阮玲玉拍不成了。
电文背后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与红线女准备筹拍电影《阮玲玉》,立项没有通过。二是赵丹告诉红线女,他没法离婚,与红线女没有未来了。
赵丹的退出,对红线女打击很大。此后她不再与赵丹联系,将那份爱埋在心底。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红线女遭受冲击,她被挂牌批斗游街,被罚扫厕所。
(红线女下农村劳动,教社员唱歌曲)
而赵丹的处境比红线女还要惨,他被关进监狱,被打得九死一生。
在相关领导的关怀下,1972年红线女的处境有所好转。1973年,她与知名作家华山在广州再婚了。
华山原名杨华宁,1920年1月17日出生于广西龙州,比红线女大4岁。
华山14岁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5年因参加学生救亡运动被学校开除。1938年华山进入延安鲁艺深造,后在《新华日报》《晋察热辽日报》《东北日报》当记者。
(华山)
新中国成立后,华山先后担任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编辑。华山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说《鸡毛信》,后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1973年,红线女与华山结婚后,华山从北京调往广州,进入广东作协工作。
红线女结婚半年后,赵丹已经从监狱出来了,得知消息流下了复杂的泪水。
(红线女与3个儿女合影)
红线女与华山婚姻和谐,两人互敬互谅,很少发生争吵。但红线女最爱的还是赵丹。据她的小儿子马鼎盛在《作家文摘》上的文章回忆:妈妈亲口承认,她在第二段婚姻中没有爱意。
05
1980年,赵丹患上了癌症,在北京接受治疗。红线女带着女儿赶到北京,她想去病房看赵丹最后一眼,但想到双方都有家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便克制住了。
红线女让女儿给赵青打了个电话:青姐,我和妈妈都来到了北京,本来想去医院看望阿丹叔叔,但我妈觉得阿丹叔叔肯定全变样了,就不去看他了。我妈要永远保留阿丹叔叔在她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晚年赵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
说完马淑明哭了,赵青也泣不成声。随后赵青来到父亲的病床边,将马淑明的话轻轻在父亲耳边复述一遍,赵丹抓住女儿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红线女与赵丹真心相爱,却不能结为夫妻,对两人都是一种残忍。1980年10月10日,赵丹带着遗憾离世。红线女得知噩耗,心痛如割。
红线女与华山结婚,更像一种责任和义务。1984年,华山肝脏大出血,胸椎也严重损伤,下肢瘫痪了,胸膈膜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
(红线女)
但华山还坚持写作,他写好了文章红线女就读给华山听。很多时候华山口述,红线女帮他记录整理。
华山瘫痪期间,还推出了《我当记者》《谈谈推广普通话》《青青的海罗杉》等作品,它们的背后凝聚着红线女的心血。
红线女除了在事业上帮助丈夫,还给丈夫煲营养汤,给他织毛衣。
华山在最后的日子里,手里总握着一支钢笔,连夜里睡觉也握在手里,他怕别人将他的钢笔抢走。
(中年红线女)
红线女给丈夫缝了一个布笔袋,挂在他的脖子上。华山晚上睡觉时,会用手抓着布笔袋,看到这一幕,红线女经常热泪盈眶。
1985年,华山不幸在广州病逝,享年65岁。
丈夫走后,红线女一个人在广州生活。她的大儿子和女儿在广州定居,小儿子在香港生活,但会经常回广州看望红线女。
丈夫走后,红线女还活跃在粤剧舞台上,先后主演了《山乡巨变》《吴起与公主》《荔枝颂》等现代、新编古装剧。
(红线女与小儿子马鼎盛)
(晚年红线女)
红线女演唱的《荔枝颂》《蝶双飞》《昭君出塞》等经典选段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晚年的红线女与粤剧作伴,她借鉴京剧、昆曲、话剧、电影及西洋歌唱技巧,让自己创立的“红腔”达到了脆、甜、圆、润、娇、水的境界,影响深远。
2013年12月8日,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突发心梗,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不幸离世,享年88岁。
红线女婚姻坎坷,两次婚姻都没有真正的幸福,她与赵丹真心相爱却没能走到一起,留下终生遗憾。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