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概述

S40C是日本JIS G4051-2005标准下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属于中碳钢范畴(碳含量0.37%-0.43%)。其核心特性包括高强度良好切削性中等冷变形塑性,同时通过热处理(如调质或正火)可显著提升综合性能。该材料在机械制造、汽车工业、船舶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适合制造承受高负荷或表面需耐磨的零部件,如曲轴、齿轮、传动轴等。其性能优势体现在:



强度与韧性平衡

:退火态抗拉强度≥570 MPa,延伸率≥19%,兼具抗冲击能力(冲击吸收功≥47 J)。



加工适应性

:支持冷轧、锻造、切削等工艺,且表面淬火后硬度可达50-55 HRC。



成本效益

:相比高合金钢,S40C在非极端工况下具有更高性价比。

二、化学成分与分类

S40C的化学成分设计以碳为核心,辅以硅、锰优化性能,具体范围如下:



碳(C)

:0.37-0.43%(决定硬度和淬透性)



硅(Si)

:0.15-0.35%(增强脱氧能力与高温稳定性)



锰(Mn)

:0.60-0.90%(细化晶粒并提升强度)



杂质控制

:硫(S)≤0.030%、磷(P)≤0.030%,减少热脆性与冷裂风险。
该材料对应国际牌号包括美国ASTM 1040、德国DIN 1.1186及中国40#钢。根据交货状态可分为

退火态

(硬度≤187 HB)与

正火/调质态

(硬度≤217 HB),满足不同加工需求。

三、物理与机械性能

1.



物理性能

2.



密度

:7.85 g/cm³(与多数碳钢相近,轻量化优势适中)



熔点

:1420-1460℃



热导率

:51 W/(m·K)(20℃时)



线膨胀系数

:10.6×10⁻⁶/℃(20-200℃),与铸铁匹配度高。

3.



机械性能

4.



抗拉强度

:退火态≥570 MPa,淬火+回火后可提升至850-1000 MPa。



屈服强度

:≥335 MPa(退火态),适用于动态载荷场景。



延伸率

:≥19%(标距50 mm),冷加工变形率可达30%-40%。



低温韧性

:-20℃环境下冲击韧性下降幅度≤15%,适应寒冷地区应用。

四、热处理与加工工艺

1.



热处理规范

2.



正火处理

:860℃加热后空冷,细化晶粒并提升均匀性。



淬火

:840℃油冷或水冷,配合回火(600℃)消除内应力并优化韧性。



表面淬火

:高频感应加热后快速冷却,表面硬度可达50-55 HRC,芯部保持韧性。

3.



加工要点

4.



冷成型

:推荐变形量≤30%,避免过度硬化导致开裂。



焊接

:需预热150-250℃以减少冷裂风险,焊后缓冷并回火。



切削加工

:采用硬质合金刀具,切削速度较低碳钢降低20%以延长刀具寿命。



工艺警示

:淬火温度超过850℃易导致晶粒粗化,降低材料韧性;焊接时若未充分预热,焊缝区域易出现氢致裂纹。

五、核心应用领域

1.

机械制造业



传动系统

:曲轴、齿轮、链轮,承受高扭矩与周期性载荷。



连接件

:连杆、活塞杆,需兼具强度与抗疲劳性能。

2.

汽车工业



发动机部件

:凸轮轴、变速器齿轮,表面淬火后耐磨性优异。



底盘结构

:转向节、半轴,适应复杂应力环境。

3.

船舶工程



螺旋桨轴

:耐海水飞溅腐蚀与高扭矩传递。



舵机部件

:调质处理后抗冲击与抗变形能力突出。

4.

建筑与工具



高强螺栓

:用于钢结构连接,抗拉强度与延展性平衡。



模具镶块

:表面氮化处理后可延长注塑模具寿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