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11日电(记者陈爱平)人形机器人“助阵”,江南丝竹、京剧、昆曲、上海说唱、川剧变脸等轮番上演,色彩明快的“桃花龙”在龙华塔前翻飞,徐家汇书院等单位打造“悦读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年一度的龙华庙会10日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广场等地开市。
上海龙华庙会是我国华东地区著名庙会之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在过去,为满足人们春播农用物品交换需求,庙会举办在清明节前后。传承过程中,庙会逐渐形成都市性、商贸性和娱乐性的基本特征。人们在庙会上购买龙华素斋等美食,还参与舞龙舞狮和荡湖船表演等娱乐活动——这是上海春季最欢快的活动。
4月10日,一台人形机器人在龙华庙会现场与“桃花龙”互动。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今年,一台重70公斤、高1.7米的人形机器人也来逛庙会。它在工作人员辅助下,慢悠悠地走过市集,与“桃花龙”互动,还表演了吉他弹唱,吸引市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
上海魂伴科技合伙人金成思介绍,机器人及其背后的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迅速,并正在文旅等多种场景推广。
“机器人现身传统庙会体现了人们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关注。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说。
4月10日,一台人形机器人在上海龙华广场表演吉他弹唱,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如今庙会上群众文化、科普活动更加丰富。”长期居住在上海龙华地区的岑新国老人近日绘制了一幅长达30米的《龙华风物图》,展现20世纪90年代的龙华庙会盛况,又大赞当下庙会更“妙”!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说,近年来,徐汇区商圈、街区等空间联动,文旅活动赋能商业,传统节庆活动也更具时尚感,群众基础更加深厚。2024年龙华庙会举办期间共接待30余万人次游客,线上线下“吃、住、行、游、购、娱”各类要素消费活跃,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其中庙会市集销售额近110万元。今年为期4天的庙会,一开市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还不乏外国游客前来。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陈平介绍,上海已拥有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超过900项区级非遗项目。非遗项目“走进”街区、社区、校园,与文旅商体不同业态融合,释放新的活力。
4月10日,参加庙会的人们来到龙华广场塔影空间,跟着工作人员体验非遗剪纸。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随后,我们还将在徐家汇、徐汇滨江、龙华地区等各处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走出家门,乐享美好春光。”伍彦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