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4月18日 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

01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流行的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属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大肚子病”

02

血吸虫的生活史和感染途径


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再从钉螺逸出到水中。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人或哺乳动物接触了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而被感染,潜伏期约为30-60天。

人群对血吸虫尾蚴普遍易感,人或哺乳动物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尾蚴很快(10秒钟)就能钻入皮肤进到体内,造成感染发病。血吸虫病的流行季节是5-10月。

03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血吸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急性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与体征,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

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等。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害。

04

吸血虫不同于血吸虫


人们说的吸血虫,常常指的是水蛭,又称蚂蟥,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体外寄生虫。通常生活在水田、河流、稻田、湖沼、沟渠和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很多。

05

血吸虫病可治可防


感染血吸虫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因此,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通过改善环境,减少中间宿主“钉螺”滋生,每年开展药物灭螺,有效降低钉螺密度,从而降低血吸虫传播风险。外出旅行,不接触陌生地区的水体;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可以通过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血吸虫;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疫水,出现了发热等症状或脱离水体一个月后,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


审核:娜姐

主编:敏儿

编辑:蕾蕾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