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繁荣商埠;工业强区,蓝色高地。当汽车、绿色新能源一张张产业“新名片”闪耀,即墨区正加速崛起为活力迸发的产业新城。
“新担当、新作为,必须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持之以恒强产业。突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在全区经济工作安排中划定关键词。
当方向已定、任务已明,无论是完成自身发展,还是回应城市期待,更多的是落脚在“实干”二字。
可以看到的是,立足全区主导产业和资源禀赋,即墨区正全力以赴锻造出底盘更厚、韧性更强的“产业家底”。
夯实家底
向“千亿级目标”迈进
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眼下,“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亮相,宣告了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作为青岛实体经济发展、城市扩容扩能的重要承载区,即墨区也在聚焦全区六大主导产业和15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进而构建具有即墨特色优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在青岛提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成为城区有突破机会的5个新兴产业。
以此为要,即墨区提出,2025年,将集中力量打造汽车和绿色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构建产业发展主引擎。
其中,汽车产业将瞄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发展方向,依托四大整车项目导入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型、提高整车产量,力争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占比达到30%。
同时,通过引进“三电”核心配套,加快推进新能源动力总成、百度智能网联等项目。
而之所以定此目标,源于过去即墨区在产业链上所做的努力与积累。
目前,即墨区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等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及配套企业400余家,就在过去一年全区年产整车45万辆,新能源车占比首次超过20%。
尤其是奇瑞青岛基地一年时间产量产值增为4倍,其中新能源整车产量占全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即墨区也抢抓市委明确将其作为全市绿色能源发展主阵地机遇,加快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并不断推进市际县域合作区建设,与邻区市共同规划建设省级新能源创新区,打造青烟威陆海产业枢纽。
3月13日下午,韩世军主持召开区委专题会议,研究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推进工作情况,强调“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和项目落地,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据悉,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计划建设风电装备制造区、智能船舶制造区和配套及预留发展区。其中,风电装备制造区主要布局风电装备制造、电缆生产等项目。
要知道,能源产业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不管是海洋光伏,还是海上风电,都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而以专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即墨区显然有更为清晰地全产业链布局和招引打法。
唯创新不破
新跨越背后的驱动力
于城市而言,在把握好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提升城市能级非易事。
而一头连接着悠久的历史,一头手握着崭新的未来,即墨区新跨越的背后,必然是某种巨大力量的驱动,这种力量来源于哪?
答案在于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逐高向新,即墨区正以创新赋能产业生态、提升集群能级,不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例如,聚焦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任务,即墨区依托海洋优势禀赋,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挺进深蓝。
目前,即墨区集聚了“蛟龙号”等“国之重器”,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110余个高端创新平台,形成了基础雄厚的科技创新优势。
而让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即墨区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其积极引导传统企业拥抱智能制造,涌现出酷特智能、瑞华等一批数智化转型标杆企业,建成1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市级工业赋能示范项目,企业生产效率普遍提升20%以上。
“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聚力建设科技强区”,即墨区抓科技创新发展的“冲锋号”再次吹响。
深知企业是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者”,即墨区也在主动放大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
此外,还积极推行“揭榜挂帅”攻关,引导海联金汇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
可以看到,科技创新在即墨发展全局中,并非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企业、产业等要素深度衔接,让创新的成果真正与城市战略形成衔接,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扛起期许,以“干”字当头,即墨区正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向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全域化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