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湖南湘江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12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中部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编者按:高楼刺破云端处,街巷烟火温暖如初;万亿产业轰鸣时,创新种子逐步萌发。红网联合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共同推出《湘江相对论》系列报道,以数组“相对论”,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捕捉湘江新区十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张力与治理的智慧。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杨屾 长沙报道
暮春的湘江,烟波托起十年潮声。
若时光溯流而上,2015年4月8日那抹北向而来的“春风”最是难忘——湖南湘江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12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中部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之畔从此烙下“国家级新区”的印记。
湘江科学城科学交流中心主体结构成功封顶。
十年如江涛奔涌,当年的蓝图化作了塔吊林立的剪影,机械轰鸣中的2025年春天,湘江科学城科学交流中心以“提前58天”的加速度实现全面封顶,为这场跨越十年的“春天的故事”写下注脚。
从“三区一高地”到当好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面旗帜,攀“高”逐“新”的征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向云端生长。与之相对应的,是俯身“低”首,向大地扎根,锻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区温度”。
从318米的地标金茂大厦到中联重科的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再到“雷锋式”服务的温情与温度,“高”与“低”是相对的,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是绝对的,新区正以高低辩证的哲学视角,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向云端生长,锚定全球坐标的“新区高度”
湖南湘江新区2025年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
今年2月17日,一场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名的大会在湘江新区召开,600家企业受邀参会。
邀请企业家坐前排、向企业颁发荣誉奖励,是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一贯传统,也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衷心感谢。
中联重科海外业务连续4年高速增长,长沙中兴智能产值增长12.7%达128.9亿元,巴斯夫杉杉打造内外资合作、研发中心建设“两大典范”……“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共同撑起了新区实体经济“大厦”。
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持续领跑全国。
支柱产业“立柱”,新兴产业“架梁”,企业持续高质量突破,力促新区“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持续领跑全国,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生命健康产业迈向千亿,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及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正在加速崛起的登“高”盛景,让人心潮澎湃。
而当新的“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湘江新区矢志成为科创的美妙“链接点”。
如今,新区汇聚20多所高校院所,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8家,占全省总量的4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远超省市平均水平。
新区汇聚20多所高校院所,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8家,占全省总量的4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远超省市平均水平。
仅在2024年,新区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4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万件,占全省30%;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占全省新增数23%……一家家茁壮成长的高科技企业,一项项令人欣喜的“高研值”新硕果,湘江西岸科创动能汹涌澎湃,蕴藏着更多的可能性。
向大地扎根,锻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区温度”
在湘江新区,“低”绝非矮化,而是俯身服务的姿态。
湖南湘江新区坚定做企业最“铁”合伙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送解优”帮扶活动。
推出“最多跑一次”、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企业和群众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政企“早餐会”常态化召开,企业家直言“暖胃又暖心”,更多企业在新区从“候鸟”变为“扎根树”。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十年,同样是各地“抢人”愈发竞争白热化的十年。面对着各地“内卷式”政策竞争的困局,湘江新区率先跳出比拼补贴的窠臼,转而构建以“低成本创业”为核心的新赛道,率先转向“拼服务、拼生态”。
“天天麓演”平台正式上线,汇聚2万多个项目信息,累计举办国内路演活动500余场,助力300余家科创企业和创业项目以更低成本,融资超30亿元。
在新区,热忱欢迎大学生“背双肩包”来创业,“岳麓山下好创业”的名号正传向更远的远方。
2024年,驻区高校大学生毕业留湘率达65.5%。放眼十年来,新区人才战略成效显著,人才总量已强势突破100万大关,形成了庞大的智力资源库。新区通过政策精准发力、平台全链服务、资本深度融合,构建起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带雨林”式生态,让创业不再是“孤独的冒险”,而是多方协力的“接力赛”。
新区人才战略成效显著,人才总量已强势突破100万大关。
而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俯身姿态”,同样没有忘记落脚于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4年,新区开工改造20个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涉及19574户城乡居民的供水设施建设,新增停车位3.9万余个,“一桥一隧二十路”拉伸城市骨架,新增建成区面积超10平方公里。
18万平方米矿坑重生蝶变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
这是新区人民获得感可感可及变得具像化的一隅。十年来,梅溪湖国际新城从一片低洼滩涂成为一座生态宜居新城,18万平方米矿坑重生蝶变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新增学位数超过10万个,潇湘大道、西二环等主干道不断提质改造......点点滴滴,都诠释着新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高与低的辩证法:一场战略与行动的交互实践
当好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面旗帜的进程中,湘江新区执笔的,无疑是一场充满哲学思辨的战略与行动的“共谋”。
“高”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全球视野在竞争中突围的魄力;“低”亦非简单俯身,而是用服务温度重塑产业生态逻辑的智慧。这种辩证思维,恰是解开国家级新区突围密码的关键钥匙。
当湘江新区将“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的格局刻入战略坐标时,面对新的历史命题,作答便已置入进新十年伊始的目标之中:2025年,新区将抢抓产业项目攻坚,以完成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000亿元以上的“双千亿”目标,为省市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千亿投资与招商的背后,是“雷锋式”服务对企业与民生的精准滴灌。从规划图到施工图,新区用“四到”服务解构传统逻辑,不仅仅只是政策红利,更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回家”的归属感。
这种“顶天立地”的格局又一次阐释着:真正的战略高度,必须俯下身来,通过毛细血管般的服务触角才能落地生根。
于是,在新一年的蓝图上看到,2025年,新区还将抢抓科创项目攻坚,唱好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科城“双城记”,建设运营好湘江科创基地、大学科技园、麓山科创港,深挖科创“宝藏”,力争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新区创新创业,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努力孕育出属于新区的科创明星。
湘江不舍昼夜,新区的发展辩证法仍在深化。
当“高”与“低”的界限在发展的进程中消融,这片土地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实践,回答着一个更宏大的命题:高质量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方法论?
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既向上仰望产业星空、又向下深耕民生土壤的辩证选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