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辅佐三代曹魏君主的肱股之臣,也是最终覆灭曹魏江山的幕后黑手。

他曾装病七年躲避征召,却又在高平陵之变中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他隐忍数十年,最终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马懿,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隐忍蛰伏、运用权谋,最终掌握自己命运的呢?

在司马懿平定辽东的过程中,正值严寒的冬季,朝廷虽然派遣了冬衣,但司马懿却拒绝发放给士兵。

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冬,士兵们饥寒交迫,甚至面临冻死冻伤的风险,但司马懿依然坚持不将冬衣分发。



从中又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特质呢?

1

建安六年,曹操当上了司空,很有眼光地发现了年轻有为的司马懿,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直接下令征召他到朝廷来做官。

当时司马懿才22岁,但是面对曹操的邀请,司马懿却称自己得了风痹病,身体不好,无法胜任官职,以此为理由拒绝了曹操。

这次拒绝不是随便做的决定,而是司马懿认真考虑过的。



当时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最终谁能取得天下,还是个未知数。

司马懿这个人很谨慎,不愿意轻易冒险,急着去投靠曹操不是他的风格,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才是他的选择。

此外,考虑到家族的整体利益,他的父亲和兄长已经在曹操那边做事,如果自己也去,能够分散政治风险,增加家族的保障。



司马懿很早就明白风险投资的道理,所以他要为家族的未来做更全面的考虑,避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同一个人身上。

就这样,司马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装病”生活,以此避开曹操的征召。

他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努力学习,积攒知识,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动,等待最适合自己出仕的机会。



这七年里,表面上司马懿是在隐居,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崛起做准备。

建安十三年,局势渐渐明朗,曹操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无人能挡。

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这次态度非常坚决,甚至威胁要动用刑罚,派人警告司马懿:“若复盘桓,便收之!”



司马懿明白,机会来了,只能应召,起初担任的是曹丕的文学掾,负责辅导曹丕的学业。

2

司马懿的长相很特别,据说他有“狼顾之相”,就是说头不转动,眼睛也能往后看。

这种面相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安分、有野心的象征。



信息来源:《晋书·宣帝纪》"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初,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这个人疑心很重,所以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一直提防着,还专门想了个办法试探他,结果发现司马懿确实异于常人。

曹操因此警告儿子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心怀不轨,将来一定会干预曹家的事务。



然而,曹丕却对司马懿非常信任,根本没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反而总是维护司马懿,这就为司马懿日后掌握大权,篡夺曹魏政权埋下了隐患。

曹丕当上皇帝后,司马懿的才能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他陆续担任了尚书、督军和御史中丞等关键职位,一步步走进了曹魏的权力中心,更好地施展他的抱负。



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即位,他也清楚司马懿的能力和潜在的野心。

曹叡擅长运用权术,为了牢牢掌握权力,他强化了决策机构,架空了辅政大臣。

曹叡特别设立了中书省,由中书监、中书令负责处理机密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

通过这种方式,他有效地削弱了外朝大臣的权力。



而司马懿面对君主的猜疑与防备,表现得非常聪明,极有耐心。

他非常小心谨慎,说话做事都注意分寸,尽量不让自己显得过于突出,这样的做法他已经很熟悉了。

3

公元238年,在辽东地区,一个叫公孙渊的地方官突然宣布自己当上了燕王,公开和曹魏政权作对。

对于要不要派兵去讨伐他,朝廷里的大臣们争论不休,意见分歧很大。

他们普遍担心辽东那地方气候寒冷,而且路途遥远,打起仗来很难占到便宜。



面对这种情况,司马懿站了出来,他排除所有反对的声音,主动请求带兵去征讨辽东。

当时的司马懿已经快六十岁了,但他依然精神抖擞,身体十分硬朗,有着卓越的军事能力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经过艰难的战役,司马懿最终成功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捍卫了曹魏政权的统一和完整,稳固了国家的局势。



司马懿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曹魏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但也只有司马懿本人在当时小心谨慎,生怕一个不下心,便将自己葬送在了打仗的过程中。

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士兵们没有足够的冬衣,非常痛苦。

魏明帝怜悯士兵,特别赏赐了御寒的衣物,但是司马懿却把这些冬衣全部放进了仓库,不给士兵们分发。



即使有士兵被冻死或者冻伤,他也坚持不发一件冬衣。

信息来源:《晋书·宣帝纪》记载:“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不与。军吏曰:‘衣赐御物,于义宜颁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司马懿的行为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并不是他冷血无情,而是因为他考虑得很长远。



他很清楚自己立了大功,皇帝可能会对他有所顾忌。

如果这时候他自己给士兵发冬衣,很容易被怀疑是在笼络人心,有不轨的想法。



所以他选择等皇帝下令后再分发,这样就能让士兵们感谢皇帝,巧妙地避免了皇帝的猜疑,维持了和皇帝之间的良好关系,这样做才能让君臣之间保持平衡。、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魏纪四》辽东战役完整的军事过程记载:"(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洛阳..."(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七十四,第2345页)

就这样,司马懿在四朝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暗中积蓄力量,静观其变,隐忍负重,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控制了整个朝廷。



那么,司马懿的“忍”劲儿,是优点还是手段?他最后的成功,是历史发展到那一步的必然结果,还是他自己选的路?

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挺值得琢磨的。想弄明白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还真得好好想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