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茶安水库大坝极目远眺,一库碧水如温润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这座总库容达7755万立方米的水利枢纽,正通过蜿蜒的渠道将生命之源输往三湘大地的田间地头。

茶安水库又名仙下水库,始建于1958年,位于湖南省安仁县永乐江支流莲花江中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供水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中型水库。茶安水库扩容工程移民安置总投资3.61亿元,涉及搬迁安置的移民群众达190户769人。

面对这场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如何劝说世代居住在库区的村民搬迁?如何让移民在新家园“稳得住、能致富”?一系列问题带来了艰巨挑战。


茶安水库。受访单位供图

架起信任桥梁,破解搬迁难题

“我们家已经在库区生活二三十年了,之前自建房是我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如今突然要拆迁搬离,心里确实是万般不舍。”金紫仙镇村民段雨生的话道出了许多移民的心声。

茶安水库作为重点水利工程,此次扩容工程征地涉及6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在搬迁初期,因故土情结,部分村民存在抵触情绪。

如何让村民想搬愿意搬?

为解决移民搬迁难题,工作人员从安置房建设类型入手,分四步确定移民理想户型,即经过“移民夜话”选户型、代表座谈会论户型、参观学习看户型和签字确认定户型,最后,聘请专业公司对安置点规划设计,并制作了《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方案》PPT视频,以可视化方式穿透法律政策条文。

通过PPT视频开展政策宣传,移民群众接受度提高,移民政策知晓率达98%。

移民搬迁的意愿虽已初步达成,然而,随着搬迁进程的推进,移民的信任问题却逐渐凸显。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金紫仙镇成立了移民建房理事会,所有成员均由村民自主推选产生、政府审核把关。

移民专干段鼎绅介绍:“理事会成员是村民的‘代言人’,也是政策的‘翻译官’,更是移民与政府沟通重要的心理桥梁。”在宅基地分配、房屋施工监督等关键环节,理事会多次组织移民代表赴外地考察,逐条解读政策文件,确保信息共享,达成搬迁安置工作共识。

“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安置房的户型、样式甚至房屋的颜色都能由我们自己决定。”段雨生言语中充满了激动。


坦峡安置点。受访单位供图

合理分配筑基石,“阳光搬迁”贯全程

确认好了户型,宅基地分配又成了一大难题。

“我家抽到了第三排第五户,虽然位置相对较偏,但有第三方公证处人盯着,谁都没话说!”这场“零争议”的分配背后,是环环相扣的机制设置。

在分配工作正式启动之前,金紫仙镇政府便已明确宅基地面积配置标准,按照移民家庭人口数量合理配置三种面积户型予以选择,再通过统一抽签决定具体的宅基地位置。

而在抽签之时,面对移民群众关于宅基地楼层高低、朝向等问题,移民工作专班提前进行风险研判,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梳理出52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我们对抽签当天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做了多次推演,确保每个潜在风险都有应对方案。”金紫仙镇党委书记于小鹏说。

抽签当天,每户自主推选1名代表入场。为确保抽签过程更加公正,还特地邀请了第三方公证机构现场公证,“抽签过程看得见,抽签结果自然没争议。”

宅基地分配的合理公正只是移民阳光搬迁的一个缩影,早在补偿金额核定环节,这颗“公正”的种子便已经种下。

当时,有3户在深圳经商的移民,因听闻“外地移民补偿更高”的传言而拒迁时,移民工作专班驱车上千里,带他们到相关移民安置点实地进行核查。

这场跨越千里的“真相求证”,让移民心服口服,也树立了“用事实说话、以行动服人”的搬迁工作标杆。


源田安置点。受访单位供图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居已有所安,业须有所兴。如何有效促进移民家庭可持续发展,是搬迁移民“稳得住”的关键所在。为了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帮助移民群众增收致富,郴州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地调研,指导发展移民产业,提升移民就业创业技能,不断增强移民幸福感、获得感。

“以前在家就是带孩子,现在搬出来了还能在工厂上班,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移民谭红花已然化身成为“车间小能手”,她口中所说的工厂正是仅距离坦峡安置点1公里左右的荣兴鞋业就业帮扶车间。

这家鞋厂,从选址到投产仅用了短短13天时间。“之所以选择在金紫仙镇办厂,看中的正是移民新村的劳动力优势和政策优势。”鞋厂负责人蒋林辉透露。目前,该鞋厂已为金紫仙镇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之后还将新增1至2个生产线,最多可容纳150人。针对移民劳动力,将鞋厂就业年龄放宽至60岁。

据介绍,为了让移民能够更好地上岗就业,金紫仙镇在2024年组织开展了5期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了初级技能人员243人。


鞋厂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殷娜摄

共富绘就新图景,产业开启新华章

走进金紫仙镇源田安置点,一片片油茶林、水果园生机勃勃。

早晨,源田村村民刘武文背着竹篓走进油茶林作业;午后,他又在果园承担起修剪枝叶、施肥等工作。

“土地入了股,年底能分红,零工天天也有得做。”他掰着手指算账:“去年通过合作社拿到土地流转分红,加上打零工收入又有1万余元,比过去守着几亩薄田强多了。”

这份转变得益于当地政府引导移民参与村集体经济打造的“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所有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除去土地入股的固定收益外,每年还能享受到30%的土地入股分红。

源田村村支书谭根女指着连片的产业园介绍:“光伏电站保障稳定收益,有机蔬菜创造灵活就业岗位,沃柑种植园让留守老人也能发挥余热,这才真正地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通过政府大力实施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和产业项目扶持,2023年,源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6万元,其中村集体入股本村民营企业分红17.8万元,源田村也因此从2014年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移民产业大棚。殷娜摄

截至2024年12月,安仁县茶安水库扩容工程移民安置任务已基本完成。“既要让移民住上新房子,更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茶安水库扩容工程负责人樊雄伟表示。

下阶段,安仁县茶安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将围绕发展特色移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探索移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同时以此为契机发展文旅产业,力争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更好地造福移民群众,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记者向宇、实习生殷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