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桃源卫校略显陈旧的教学楼前,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初来乍到的那一天。那是一个充满懵懂与不安的起点,也是一段热血青春旅程的开端。
踏入卫校大门,陌生感如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离开了熟悉的家,离开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我就像一只羽翼未丰却被迫离巢的雏鸟,满心惶恐。环顾四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新奇却又疏离的气息。而宿舍,那个即将承载我无数个日夜的小空间,初见时竟像个杂乱无章的杂物间,床板上积着薄薄一层灰,墙角堆满了不知何人留下的废弃物品,窗户玻璃模糊不清,仿佛诉说着过往岁月的沧桑。
正当我和同行的舍友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之时,几位师姐如同天使降临。她们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轻快地走进宿舍,眼神里满是关切与善意。“师弟们,别愁啦,咱们一起收拾!”其中一位师姐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道:“卫生学校,咱首先就得讲究卫生,这以后就是你们的另一个家啦,得好好拾掇。”师姐们的话语如同冬日暖阳,驱散了我们心头的阴霾。
在师姐们的带领下,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我们找来扫帚、拖把,将地上堆积的垃圾归拢,一袋又一袋地往外清运。那些前人留下的“历史遗迹”——破旧的书籍、坏掉的生活用品,此刻都成了我们清理的对象。我俯身清扫着角落,灰尘扬起,呛得咳嗽几声,抬眼却看见师姐们毫无怨言、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手上的动作愈发利落。清扫完毕,又一桶一桶地提水冲洗地面,看着污水流走,原本脏兮兮的“鸭仔铺”逐渐露出干净的底色,心中满是成就感。
午后,师姐们又带着我们去校外选购窗帘布。集市上人头攒动,布料摊琳琅满目。师姐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帮我们挑选布料,既要考虑遮光性,又要兼顾美观与价格。回到宿舍,大家齐心协力,裁剪、安装,不多时,原本单调的窗户便有了温馨的装饰,每张床也因这一方小小的布幔,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仿佛被注入了灵魂,成为我们在校园里的避风港。
洗衣服,这项平日里在家中被父母包办的“小事”,到了卫校却成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望着洗衣盆里堆满的衣物,我满心无奈,不知从何下手。又是师姐们,她们不嫌麻烦,将洗衣粉的用量、揉搓的技巧、漂洗的次数,一步步耐心地演示给我们看。我学着师姐的样子,笨拙地揉搓着衣角,水溅湿了衣衫,却在泡沫翻飞间,渐渐掌握了要领。当一件件洗净的衣物晾晒在阳光下,随风轻摆,那洁白的衣角似乎宣告着我们成长的第一步。
桃源卫校的日子,艰苦远不止于生活琐事的自理。学业的压力如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一个人的肩头。解剖课上,面对复杂的人体结构模型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我们曾在深夜的台灯下蹙眉苦记;药理课里,繁多的药物名称、功效、配伍禁忌,让我们绞尽脑汁反复背诵;护理学实训时,静脉穿刺、伤口包扎,一次次的失败,换来的是手臂上的淤青和心底的不甘,但没有人轻言放弃。
清晨,天还未亮,校园的操场上便有了同学们诵读笔记的身影,寒风中呼出的白气,模糊了书本上的字迹,却冻不住求知的热情;深夜,宿舍里的台灯一盏盏亮起,微弱的光透过床帘缝隙,映照着埋首书卷的面庞,大家为了明天的考核默默努力。实验课上,为了精准操作,我们相互充当“模特”,忍受着采血针的刺痛、绷带的紧绷,在模拟病房里穿梭忙碌,力求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规范。
那些日子,食堂里简单朴素的饭菜,成了忙碌学习后的慰藉。偶尔改善伙食的一顿饺子,能让大家欢呼雀跃;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驱散着自习室归来的寒意。没有山珍海味,却有着同窗间分享美食的快乐,一块面包掰成几瓣,你一口我一口,友谊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
回首在桃源卫校的时光,那段初来时手忙脚乱、在艰苦中摸爬滚打的日子,如今都化作心底最珍贵的宝藏。它教会我们独立,让青涩的少年学会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它锤炼我们的意志,在学业的重重挑战下,让我们懂得咬牙坚持;它孕育真挚的情谊,在师兄师姐的帮扶、同窗的互助中,温暖着彼此前行的道路。
如今,踏出卫校校门多年,每当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是生活里遭受挫折,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桃源卫校那破旧却充满希望的宿舍、洒满汗水的操场、弥漫着消毒水味的实训室,还有那群一起哭过、笑过、奋斗过的身影。那段苦日子,我们都熬过来了,它赋予的力量,足以支撑我们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向着未来,无畏奔赴。
卫校的时光,是青春的序章,用磨砺书写成长,用汗水浇灌梦想。它深深刻在记忆深处,成为一生回望时,熠熠生辉的坐标,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不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心。
来源:桃源卫校校友会
编辑:刘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