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岸英被安排到外交,负责翻译工作。但对毛岸英来说,外交固然重要,但国家建设才是第一。于是,他主动向李克农请辞,要求到工厂当工人。

李克农深知毛岸英倔强的性子,若认定的事情一定不会放弃,所以他并没有强留,还鼓励毛岸英好好干。



1950年,毛岸英告别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仅带了一床军被、一床褥子和实行供给制发给他的两套单衣,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了机器厂上班。他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就打成一片,但除了几位领导外,没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毛岸英这样写道:“来了之后我才知道工人阶级是怎样的,我了解得太少了,因此我要在工厂里蹲上10年。”

然而,毛岸英正准备开始实现目标,就突然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毛主席让他回中南海一趟,有要事相商。



原来自解放后,毛主席就一直有回故乡看看的想法,奈何工作繁忙离不开身,只好将这个任务交付到毛岸英身上。他嘱咐毛岸英说:“你回去先去看看你外婆、舅舅一家,替我问他们好,再去看看你母亲,最后再到韶山见一见乡亲父老。”

之后,毛主席又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让毛岸英了解湖南乡下的情况,打听打听百姓对土改的意见。毛岸英一一答应。

但毛主席依旧不放心,临走前又嘱咐儿子:“见了乡亲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叫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称兄弟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接着毛主席又将一个皮包送到毛岸英手上,告诉他里面是钱,让他回去尽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载着父亲满满的嘱托,毛岸英出发了。妻子刘思齐原本也想跟着一起去,但因她要念书,所以错过了这次机会,这也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5月25日,是杨开慧母亲向振熙老人的寿辰,赶在生日前,毛岸英风尘仆仆来到了板仓。

80岁的向振熙耳不聋,眼不花,精神依旧很好。见到外孙,老人流着泪将毛岸英搂在了怀中,脑海中浮现起女儿的模样。

毛岸英也痛哭起来,他离开外婆时只有八岁,却已有记忆,他清楚地记得母亲就义后外婆是怎样把他救出监狱,怎样为了保护他与坏人作斗争。



“我好想你呀,外婆……”

只是简单地一句话,就让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

良久,祖孙二人才终于平复心情,露出笑容。毛岸英从包裹中取出父亲的信和寿礼,送到外婆手里,并拆开信一字一句地念给外婆听。

回到板仓,毛岸英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给母亲杨开慧扫墓。他激动得不能自持,连中饭都没有好好吃,就急急得要看母亲。



1930年时,杨开慧在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刽子手何键下令曝尸三日,想要让杨开慧遗体遭受风吹雨淋。亲友不忍其死后还要受罪,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运回板仓收殓,并葬在了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顺着舅舅杨开智的指引,毛岸英来到了母亲墓前,母亲的音容笑貌一遍遍在脑中回响,他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迎着风,毛岸英为母亲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然后用铁锹给坟培了培土。



想起父亲的嘱托,毛岸英不敢耽搁,又让舅舅带自己来到了板仓贫苦的农民家里慰问。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母亲的老人,他再三鞠躬。

毛岸英回乡的消息迅速在板仓传开,乡亲们纷纷前来看他。毛岸英都一一接待,他友善亲切却笨拙的乡音让大家很是喜欢,直到半夜都有人找他谈心。当然,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减租减息和对今后土改工作的看法。

在这次交流中,毛岸英收获满满。之后,他召集10多个贫协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开了一个小会,开门见山地问大家:“我外婆该划什么成份?”



若按照政策,向振熙有屋有田要划为地主。但所有人都知道,向振熙并不是普通地主那样剥削老百姓,相反,她是个大善人,经常乐善好施帮助穷苦人民,而且家中还有好几个人都参加了革命,划分地主实在太重了。

于是,有人说自由职业者,有人说中农,还有人说富农,就是没人说地主。对此,毛岸英陷入了沉思,直到第二天他才给出了结果。

次日,上千农民来到杨公庙,毛岸英站在戏台上热泪盈眶地说:“父老乡亲们,20年前我们三兄弟被迫离开板仓,今天,我回来了。20年里,我时刻惦念着板仓,想着妈妈,也想着乡亲们呐!”



突然,毛岸英话锋一转,对台下的群众说:“如今世道变了,贫苦农民要翻山,板仓要土改,要划成分,而我外婆,虽然对我有养育之恩,但划成分这件事不能例外,她就是头一个地主。”

话毕,台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表示划分太重,有的点头表示称赞毛岸英的做法。之后,毛岸英又探望了几户贫苦人家,用父亲交给他的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曾经见证过毛岸英讲话的村民说:“毛岸英走后,杨昌济故居就被分给了5户贫农,直到六十年代才被国家收了回去。”



离开板仓,毛岸英又来到了韶山,当距离韶山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时,他选择下马步行。毛岸英说:“父亲说过,老百姓最不喜欢摆格的人。”

就这样,毛岸英徒步见到了乡亲们。看着他与毛主席八分相似的面容,百姓们高兴不已,簇拥着他来到了乡政府。

此时正值饭点,乡里早已准备好了饭菜,人们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劝毛岸英多吃点,并询问毛岸英与弟弟的近况。

聊天中,毛岸英还不时掏出笔记本,记录下他乡亲们的诉求。到夜深人静时,毛岸英激动得无法睡觉,干脆挑灯写起了报告。



这次回乡,毛岸英几乎是满载而归,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了许多,但父亲给他装满钱的包袱却是空空如也,因为都被他救济给了有需要的人。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回乡竟然是毛岸英最后一次探亲,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他英勇地牺牲在了战场上。

然而,毛岸英虽然身死,但他对乡亲们的深情依然在。多年后,刘思齐带着这份感情,回到了板仓和韶山,替他看望亲人和故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