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交通的“高频拥堵单元”,校园周边长期面临“三大症结”:道路狭窄导致人车混行、接送车辆集中引发秩序混乱、停车资源不足造成违停频发。交警二分局通过走访调研、联合教育部门召开座谈会、实地勘察等方式,精准锁定“道路通行能力不足”“潮汐车流冲突”“静态交通无序”等核心问题,为“一校一策”治理方案奠定数据基础。
近期,成都市实验小学北新校区、成都市营门口小学校、七中八一学校等学校的师生代表专程来到成都交警二分局,以锦旗致谢的方式,点赞交警部门通过“一校一策”精准治理,让困扰多年的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人车混行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实地探访:
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大变样
“过去,学校门前的道路是双向两车道,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接送车辆和对面小区出入车辆交织,经常造成严重堵塞,人车混行,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来到成都市实验小学北新校区,夏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自从实施了单行道,规划了临时停车区域,并在每天高峰时段安排交警执勤后,如今学校门口的道路变得顺畅多了。
学生家长陈先生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校门口这条路天天堵,我曾经被堵了30分钟,人车混行,孩子也非常不安全。现在接送孩子交通非常通畅,只需两三分钟。”
同时,记者也前往七中八一学校对现场家长进行了探访。接送孩子的张女士表示,现在送孩子上学的时间节省了一半,不用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再带孩子走到校门口了。“以前接送孩子时,由于道路狭窄无法会车,一旦有车停下来,后面必然会堵很长一串。现在实行了限时单行后,即使有车临时停一下,后方车辆也能从旁通过。”
靶向施策:
差异化方案破解校园周边“出行难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学校的区位特点,交警二分局开出个性化“药方”。
七中八一学校:限时单行破解“窄路会车困局”。
八一路作为连接学校与居民区的唯一通道,早晚高峰双向车流对冲导致常发性拥堵。为最大限度保障周边居民、接送学生家长的出行需求,交警实施了早晚高峰时段限时单行的措施,同步设置即停即走泊位。数据显示,实施限时单行后,八一路高峰时段拥堵指数由2.508降至1.682,降幅达33%;行车平均速度提升幅度48.6%,接送效率翻倍。
营门口小学:单向通行激活“毛细血管”。
针对同兴路双向单车道、无临停条件的难题,将道路调整为“由西向东单向通行”,并在相邻支路开辟“家长等候区”,通过信号灯联动优化,实现“接送车流与社会车流分离”。实施单向通行后,同兴路高峰拥堵指数下降27%,车辆通行速度提升28%,有效解决了“错车难、停车乱”的老大难问题。
实验小学北新校区:片区微循环应对“复杂路况”。
针对天龙南一路片区“学校+小区+商圈”三重叠加的复杂路况,构建“单向微循环”系统,片区内多条道路实施单向通行。实施后,天龙南一路片区道路高峰时段拥堵指数下降19%,行车速度由15.6公里/小时跃升至22.1公里/小时;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32%。
锦西幼儿园:临时管控筑牢“安全防护网”。
锦西幼儿园上源园区门前的福堤支路,狭窄路面常被违停车辆占据,学生穿行安全隐患极大。交警部门联合社区充分征询居民意见、学校需求后,通过上放学时段临时交通管控,禁止机动车驶入学校门前路段,配合民警现场疏导,实现“人车分流”,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让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
长效治理:
构建“警校家社”协同共治新生态
交警二分局对辖区周边交通问题突出的中小学,采取“一校一策”精准疏堵,通过片区微循环、限时单行、优化信号灯配时、增设临时停车区域、加强高峰时段警力疏导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学校所在片区的交通秩序,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生的出行更加安全。
下一步,成都交警在科学高效治堵工作协作机制的统筹下,将进一步巩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治理成果,推动实施多部门协作“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为孩子们铺就更安全、更顺畅的“上学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张伟进 供图 成都交警二分局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