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前后,桃李初绽,春和景明。405年前的此时,醉白池创园人顾大申出生。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水利专家,但诗情画意背后,却一生郁郁不得志。3月22日,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程志强、松江区博物馆王效玮和上海社会科学馆杨翼然三位学者做客醉白池,讲述了这位“醉白池园主”的故事。



年少成名多波折,他半生“考公”终成功

顾大申原名顾镛,从小天资聪颖,12岁就在华亭县幼童考试中轻松拿下第一名,之后学业一路顺遂,多次被列为县试、府试优等生,遗憾的是始终未能通过院试。于是家人帮他把户籍迁到浙江平湖。17岁时,他取得了嘉兴府试第一,考取生员,至此完成科举第一步。

然而年少成名多波折,此后十年他经历了明清鼎革的血雨腥风,屡试不第,直到27岁时,才在南京乡试中举。虽然这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但好事多磨,待把另一只脚拽进来,他又等了5年。28岁赶考路上,因为遇到了土匪而返家弃考。30岁再考,却因生病而落榜。顺治九年正月,33岁的顾镛再次来到北京参加会试,想到自己一再受挫,且顺治四年无锡籍进士顾镛与他同名同姓难免沮丧。礼部尚书陈之遴宽慰他,并建议他改名:“小屈者必大申,何不改名为大申?”至此,松江顾镛成为顾大申。二月会试取士407人,大申名列191。二十五日殿试初本来名列第一,没想到因当朝大学士宁完我阻挠,放榜时改为二甲第六名进士。从12岁到33岁,顾大申艰难“考公”二十年终于上岸。

宦海沉浮二十载,他命运多舛

上岸并不意味着成功,顾大申的官运一直不顺。顺治十年(1653年),34岁的顾大申授官工部主事(正六品),三年以后晋升为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38岁正式任命为管理夏镇河道,自此他开始兢兢业业治理河道。然而当他深耕一线三年成长为一名水利专家的时候,却被奸臣诬告,获42项大罪被罢官逮捕。5个月后,顾大申好不容易洗清冤情平反获释,又受江南奏销案的牵连,只能赋闲在家,参加纂修《松江府志》。


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44岁的顾大申被降级,授顺天府粮马通判,正六品京官。从34岁开始做官,到44岁历经十年回到原点,顾大申心中有苦难言。然而,当他重振旗鼓再次走马上任才一年,母亲去世,他只好离开官场回松江奔丧。

守孝三年期满,经过顾大申不断地申辩,朝廷平反了他抗粮的罪名,于康熙七年(1668年)授官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从34岁任工部主事,到这一年过去了16年,所以时任工部尚书对同事们开玩笑说:“十六年老部长来也!”可是,又是仅仅过了一年多,父亲去世,顾大申回松江老家守丧又是三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54岁的顾大申守丧结束回到岗位,但由于离岗多年,最后被排挤到了偏远的陕西洮岷道(治所在今甘肃岷县)。第二年,“三藩之乱”影响陕甘,顾大申“卒于官”,逝于任上。

潜心改造醉白池,他才华横溢流芳百世

顾大申的一生官运不济,为官二十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闲赋在家,也正是在他宅家韬光养晦的时光里,完成了对醉白池的“再造”,并与松江当地诸多文士结下“泉石之交”,在诗书画方面表现出了超群的艺术天分。

据史料考证,醉白池原为章氏西园,顾大申在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购入迁居。早期的醉白池承袭了明中期以前的园林特色,“方塘石洫、建筑稀少、花木从植,宛如乡间水塘。亦无叠山,土地平旷,景致疏朗,以保留自然朴素的面貌为主,充满野趣”。顾大申仰慕白居易,遂以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命名自己的书斋为“醉吟室”,又以白居易《池上篇》诗意改造章氏西园,重现了“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池上诗境,他效仿北宋名相韩琦筑醉白堂的故事,将这座园林命名为醉白池。


顾大申诗风高华,文采斐然,接续明末陈子龙,堪称清初云间派后劲。他描写醉白池的诗作《思旧园》,道尽了漂泊他乡时对旧园的思念。他的山水画,上追董源、巨然,近法董其昌。他的作品《雨溪山居图》《老松飞瀑图》等每一幅都价值连城。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河渠书》《画麈》《堪斋诗存》《鹤巢诗选》《鹤巢乐府》等。

眼下,醉白池的樱花开得正美,风过时花影婆娑,细碎花瓣纷扬似雪。想来三百多年前,顾大申也曾在园中这洒满樱花瓣的小径上踱步,将“醉白”二字里的诗酒风流,酿成永不干涸的江南春醪。

记者:贾丽

部分图片由园方提供

编辑:桂可欣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