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王云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惠济区开元路小学于2025年4月10日下午开展“基于地域资源的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的义务教育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学能力提升活动。


活动伊始,区美术教研员王俊老师致辞,他指出此次研修活动旨在引领全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丰富各校校本课程体系,为区域美术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研修活动共三个环节,为区域美术校本课程发展蓄势赋能。第一环节由八位教师代表进行校本课程成果分享;第二环节随机选取三所学校,围绕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地域资源运用思路展开交流分享;第三环节特邀郑州市美术教研员田金良老师,带来高屋建瓴的专家引领。

第一环节 校本课程成果分享


惠济区开元路小学的王云老师以《慧聚童心 钉格美好》为题分享了钉格美绕线画校本课程。此课程以核心素养为锚点,确立目标,依照年级梯度分层推进,巧妙融入黄河文化。通过多彩实践活动,丰富课程内涵。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课程融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艺术小学的李怡雯老师以《光影中的艺术》为题分享了皮影校本课程,课程通过主题创作将皮影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区域文化相结合,从本土实践出发,系统探究,让皮影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进入课堂。


郑师二附小的何英英老师以《东西方簇绒工艺的童趣对话》为题分享了簇绒校本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享,并提出“让工艺回归育人”,要不停探索手工艺课程的更多可能。


惠济区花园口小学的杨兰老师以《传承剪纸艺术,绽放时代之花》为题进行剪纸校本课程分享。依托黄河文化,融合多种艺术创作形式,以剪纸艺术为切点传承和发扬黄河故事。


安澜小学的彭芳湲老师以《传承非遗麦香 润泽黄河少年》为题分享麦秸画校本课程。学校开发适合低、中、高段学生的麦秸画课程内容,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大河路中心小学的刘晓懿老师分享了《家乡的草编》校本课程,在“创彩+”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地方传统技艺特色,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生生不息。


四中实验学校祥云学校的秦珂老师以《祥扎四季,云染生花》为题分享了扎染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技艺传承中感知造物之美,在创作过程中体悟匠心之美,在作品应用中创造生活之美,最终形成以非遗智慧赋能当代生活的文化担当。


香山小学的付珂老师以《陶源文化》为题分享了陶艺校本课程。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立足本土黄河资源,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增强文化认同与审美自信,继承传统民族文化。

第二环节 分享交流


在第二环节中,被抽取的学校围绕本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地域资源运用思路与构想展开分享。新城路小学的《创艺手工 三角插折纸》校本课程,融合国防元素,兼具趣味与实践。


第五初级中学的《塑彩•焕新》彩塑校本课程,在承袭经典工艺之际,紧密勾连郑州历史符号,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生机。


古荥镇实验小学的《水墨丹青——国画》校本课程,将深挖黄河文化内蕴,借跨学科融合与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教学,助力学生领略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三所学校的分享各有特色,通过交流互鉴,展现了对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

第三环节 专家引领


市教研员田金良老师基于各校分享情况,高度肯定了惠济区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多元样态。他指出,各校已构建起体系化课程与评价体系,扎根河南本土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彰显出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效斐然。同时,田老师着重指出,课程资源开发须凸显出育人价值,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浸润学生心灵,将美育“浸润计划”落到实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学生成长注入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心之所向必能至之。在此次研修活动的积极探索下,区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不断深耕地域特色,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艺术教育体验,推动区域美术教育迈向新的高度,让地域文化在校本课程的滋养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