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在读书数量上跟往年差不多持平。昨天书友打字给我:最近看完了一本心理书和一本生理书,奖励自己一本小说。
我对着屏幕笑出声,是啦,习惯于以阅读填补日常空白时间的人,在潜意识间总会形成某种自己依赖的规划体系:看科普书需要拿出荧光笔,瞪大眼睛,还要思考和消化,算学习;只有读纯文学和小说时才会迸发出那种任凭精神驰骋、毫无目的的投入与享受感。
比较幸运的是,去年我看了不少将科普书写得像小说一样流畅生动的各领域专业人士,他们让我十分确认:在阅读已经被视作小众、甚至过时行为的今天,只要去读,就是在奖励自己。
不编序号,想到哪写到哪,分享我的最佳们。
不知道最近有没有人看了李静的视频?我觉得她算是真正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就是做围绝经期-更年期科普博主。你别笑,同为女性,面对这一段长达十几二十年的身体困境时,大部分人其实是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和认知的,觉得“跟别人一样”、“撑一撑就过去了”、“别那么娇气”。
如何面对女性更年期身体/激素变化的话题,与青春期的性教育一样,永远有一种不可当众谈论的禁忌感。
不同的是,中年女性从35至50岁这十几年,很可能因为不自知的激素变化导致身体和情绪完全失控,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不为人知,更不被理解。所以我呼吁任何超过35岁的姐妹都提前武装上有关围绝经期(由绝经前十年开始)和更年期激素变化的硬知识。
且它不该来自于3分20秒背好脚本的科普视频、不该是被利益驱动的小道消息、也不该是朋友圈里来路不明半真半假的推广文章。因此我推荐希拉·德利兹医生这本《炙热的你——关于了不起的女性更年期的一切》;老读者或许记得,几年前在里我推荐过德利兹医生的另一本书科普书《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
作为医学博士和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妇科诊所经营者,读德利兹医生的科普文字时,三不五时就要感慨:她就是那种我在现实生活中最想要找到的理想妇科医生啊!幽默、专业、有人情味儿,能敏锐共情普通女性难以启齿的身体问题、并笃定地给出权威解决方案。
都没看过的话,这两本书可以一起买,更划算
上月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跟我妈爆发了世纪叫唤大战,我爸试图掺合其间和稀泥,被我无情扫射。最崩溃的时候,我尖叫伴随叫唤:啊,啊啊啊你也是女人,说我情绪变化大,难道看不出来我已经到了围绝经期,你不体谅反而一直碎嘴!我妈轻飘飘冷笑:呵,别学会一个词儿就到处用!
这句话让我的气更大了,就,你知道当北京大老娘儿们对任何事都使用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调侃口吻时,拱火的效果瞬间拉满。我上头之际又想到之前偶尔不舒服时跟我妈说“可能到排卵期了”,她哈哈大笑:哎哟你活得还挺全乎儿啊。
我又气得哭笑不得说不出话。
正因为我们的父母辈与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完全不同,在她们的年代,节俭、勤劳、坚毅、不娇气、责任心强、轻伤不下火线等等是主旋律和核心精神,所以几乎妈妈们都很隐忍,“为了大局不娇气”。记得之前我妈还给我感慨:当时(绝经)也就是不懂,否则怎么也要去医院让医生给开点激素整活一下,还能再来两年。
今天我有妈妈的前车之鉴,但并不是每一位中女都足够幸运幸福到长辈还在身边陪伴,所以德利兹医生《炙热的你》这样的书才更显得功德无量,我称它为每位女性必备的工具书。
你的情绪波动、月经异常、失眠压力、甚至只是手指关节痛、心率不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生理层面的因果,所以请不要焦虑甚至苛责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更不需要默默忍受;
而当身体产生各种不适时,是否有必要将它们与激素变化而非其他产生强关联,德利兹医生也给出了含金量极高的专业分析和后续解决方式,让人意识到现象之下,体内激素是如何以精妙的平衡和谐工作的,以及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我们又该如何及时改善。
虽然书名中有“更年期”三个字,我其实觉得它对所有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女性都适读、好读。如果是实在年轻的朋友,我推荐英国营养治疗师妮基·威廉姆斯这本《不是你,是你的荷尔蒙》——一本针对女性范围更广的科普书。
从各种腺体分泌的重要荷尔蒙分门别类的讲起,聚焦在最重要的四种: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皮质醇、胰岛素,妮基深度解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失衡状态下的人体反应及原因;并最终从饮食、休息、排除毒素、正心和运动这五个角度分门别类地给出解决方式。
它通俗好读,我认为会帮很多人清扫掉认知误区和盲区、武装上成年人该具备的对身体的常识:
比如雌激素与甲状腺和肾上腺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睾酮虽是雄性荷尔蒙,但在保护女性心脏和骨骼健康、提升精力和肌肉质量方面却发挥着极大的作用。but!如果你正在承受很大压力,那么肾上腺就会优先分泌皮质醇而非睾酮,所以压力从激素层面就开始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破坏作用;
还有,说到这个皮质醇,它真不是什么善茬儿。许多人或许都知道皮质醇和褪黑素应该是此消彼长的轮班关系:早上褪黑素水平最低你醒来、皮质醇水平升高你精神抖擞地工作;晚上两者交换,如若此时皮质醇水平降不下去则会导致你无法入睡。失眠再产生精神压力,那么血糖也很难保持稳定;皮质醇甚至跟黄体酮也存在竞争关系,它越高,黄体酮平衡雌激素的能力就会越低,造成雌激素过量,而雌激素过量很容易引发经期综合症。
所以怎么说呢,学吧朋友,学无止境。
而且这本书还好在,前半部分给你说透身体内各种激素如何精妙地协同合作;后半部再从饮食、运动、生活中的毒素和心态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我们应当怎么做去驾驭这些激素而不是被它们拿捏。
所以我大力将它推荐给姐妹们,健康的身体是基于具备基本认知框架后做出的调整和改变,而不是盲目跟练一个个随机撞上的养生视频。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太大,哪怕适合大多数人的,真不一定适合你,很可能越养越虚。但荷尔蒙不同,了解了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去有针对性地饮食、运动和休息,这样做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你我不必再忍受身体痛苦,进而拥有真正舒适的精神状态。
但如果你的所有问题都源自于精神层面,我会推荐李辛老师的《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我将它视为生活的答案之书,时不时就会翻读几页。
去年推荐过李老师的《经典中医启蒙》,没想到之后陆陆续续很多人给到我反馈,其中有朋友很坦诚地表示自己患有抑郁症,李辛老师这本书对她的帮助,胜过之前读过的所有心理学书籍。这与我的读后感受不谋而合。
李老师曾在书中提到过,一个真正好的中医并不是专业成绩次次满分、好像一个人形百科全书似的人,这样的人未必会看病。因为学习中医培养的是我们内心的感知力,而不是大脑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现代人的问题,很多并不在皮肉,而是精神力、情感的丰厚饱满度、肉体的力量都在退化,所以中医看病,不是给你药、不停地治,而是让人“归常”,把被消耗掉的精、气、神重新聚合起来。
《经典中医启蒙》请一定要看,对精神状态的治愈超乎你的想象
记得后台一位在复旦工作的读者姐妹给我发私信,她讲经常在午休时翻看这本《精神健康讲记》,以往自己阅读速度算很快的,但这本书却读得很慢,因为过程实在太舒心了。每一页都想拿荧光笔高亮,治愈、舒缓,无论身边世界多浮躁嘈杂,都会从随意翻到的几行文字中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简直无异于是精神八段锦了。
所以从推荐角度来看,我不会把它分类到“医学”的范畴,而是哲学、心理学。在人人每天被迫被无数种负面情绪喂养的今天,我觉得它常看常新,既能解惑,又可开阔。
按照我朋友的看书逻辑,工具书说完了,奖励的书提一提。
推荐李飞飞博士的《我看见的世界》。读这本书时我屡次落泪,作为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这本自传写得特别有人情味儿,它将李飞飞女士自幼年起至今的个人成长经历与AI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融为一体,两条支线平行展开又互相牵扯,有非常强烈的电影感。
好笑的是,我看这本书时常想到《疑犯追踪》这部以AI为核心的犯罪美剧,它们的共通之处,就像杨澜在《推荐与导读》那本小册子里写的一样:科技的发展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人类的福祉;科技让我们知道了奔跑的速度,但爱才会让我们知道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这是女性科学家&写作者独有的柔情和感性,既敢于展示脆弱和困境,又有极大的勇气和意志去突破战胜它,让我们普通人也可一窥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思想。
推荐此书还有另一重大理由,这本书的译者赵灿是我后台的老读者。2023年她留言给我说关注多年想寄些自己的书给我,一拿到手,原来全部是中信经济类百万级畅销佳作;再翻开读,发现她译得真好,流畅通俗却非常专业,精准使用深耕浸淫垂直行业多年才有的、信手拈来的专业词汇,而不只是“翻译”。
李飞飞博士这本《我看见的世界》出版后,她又寄给我。我说读时屡次落泪,更大成分上是因为译者译得好,得以将写作者的情绪和思想深度准确传达、甚至升华,才会让非专业领域的我产生共鸣。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以前推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时,里面的译者包慧怡老师讲,说翻译其实是一种明知道必定会无法完全准确传递、但是还要尽力去做它、因此有了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一个劳作。
从《纳瓦尔宝典》、《苏世民》到《乔布斯》、《我看见的世界》,我从赵灿的译作中真实体会到了这种审视谨慎的用词,恭喜她在专注的寂寞中,又一本注定畅销的译作上市。
诚挚推荐所有女性阅读。
我推荐朱良的《春秋——五霸迭兴》、《战国——七雄博弈》上下册。这两册书加一起八百来页,啃下来是需要点时间的,但因为它非常通俗,有趣、八卦,是用“说人话”的方式写给普罗大众看的历史故事书,不但脉络清晰,而且阅读体验极为丝滑畅快,特别过瘾。
所以我推荐想了解历史、却读不进去一本正经历史书的朋友从这本开始,一定会改变你对历史书认知的。
我打开它纯属偶然,但有阵子每天睡前必须固定刷上百十来页,明明在读历史,却有一种看甄嬛传似的追剧快感。春秋战国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期,围绕它展开的书也好、电视剧集也好,我百看不厌。
有意思的是,读这本书之前,我刚巧看了马亲王的《食南之徒》,再读《春秋》、《战国》,竟在提及南越国的那部分,阴差阳错地跨时空完整普及《食南之徒》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下燃起来了。
这本书上市当周我已经看完出二手了,只能找到当时潦草的图
所以也顺带推荐《食南之徒》好了,这个故事展开的方式是马伯庸一贯的拿手好戏:从历史的缝隙中入手,将史册中只言片语的记载通过想象力补齐,完成一个逻辑圆润、血肉丰满、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本书因为以美食来穿针引线,所以我下单的速度更快一些,上市不到一周已经放多抓鱼出二手了。如果你喜欢《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等,又对美食很有兴趣的话,不会不喜欢的:它节奏舒适、情节跌宕起伏、戏剧性强,能看得出是一部从开始写就知道要完成影视化的小说,算是亲王常规发挥水平。
有读者看不上这点,觉得鸡贼,我觉得还好啦,读起来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既不过脑子又体验到充分的精神享受,作为自己高强度工作学习后的“奖励”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阅读者,我推荐杨云苏(笔名:故园风雨前)的《团圆记》,它不是那种温馨、温暖、让读者在深夜被窝儿里为之倾洒泪水的团圆记;而是真实发生在每一个回乡团聚的大家庭中的喜怒哀乐,有温情也有龃龉:大哥醉酒、二姨飞泪、姑奶奶孤勇、小姨身世令人唏嘘,家族秘密被连根抽起摆上台面。
故园老师的书我全部都看过,仅代表个人的话,更喜欢她写的小东西、散文。《幸得诸君慰平生》和《巷里林泉》我初读时被惊艳到,那种将生活中一个极其平凡、不起眼的瞬间转化成三篇纸的本事,如若不是对生活怀有极大热情和观察力细致入微的话,是决不可达成的。
无论写父母、写童年、写校园少年、写一只猫、写不小心在公园撞见的偷情者,她的观察和表达都太可爱了,既令人捧腹又身临其境。每次利用碎片化时间拿起放下后都神清气爽,感慨人间的美好真不在隆重贵物,更是这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也戒不掉的烟火气。
从没看过故园老师作品的朋友,如果你热爱平从凡生活中找乐子,总能通过去菜市场、逛公园和早市、看楼下的猫打架等等凡人俗事就获得到极大幸福的话,一定会爱她的写作。
我还推荐巫鸿老师的《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非常美且极具启发的一本书。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那么阅读此书就像作者本人给你做向导,带着你同往名画名作、美好的建筑面前走了一圈,欣赏、漫游、感知。现在我回头想想,其实看的是什么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视角启发、改变了我的观看之道,让人豁然开朗。
总之,读起来很享受,算是巫鸿老师大量著作中“最不学术”、最适合普通读者上手的一本书。
不过巫鸿老师真轮不到我来点评哈,只讲一句:之前跟读艺术史的朋友交流,我们都震惊于他跨学科间的知识储备、思维深度和笔耕不辍、无间断输出的旺盛创作力,博古通今什么都懂,以至于大家读书的速度追不上他出书的速度。
像我以前读《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这本书时,是真觉得压力很大,一点点啃不说,还要读一会儿歇两天,使劲消化、反复质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对比来看,读《偶遇》真是精神馈赠,如清风拂面,愉悦、心旷神怡,好像已经真的去到名画名作前漫游了一番。
艺术本就并不专属于艺术从业者,而属于全人类;它或许无法量化、见仁见智,但一定有高低之分。《偶遇》这本书,就是在看似轻描淡写的漫游闲逛中,噌噌噌培养普通人这方面的修为。
说到漫游,我再推荐一本理想国的《中亚行记》。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独自踏上旅程,探索自1991年独立后的五个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我读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大概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这些”地方的心理,想要通过别人的描述为自己注入和补足相关视野和见闻。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半部分,写得流畅,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后半部读得稍稍有点疲惫,有点梦回每次看bbc的纪录片那样,无论自己有多喜欢,总会突然在一些很微妙的桥段和台词里,若有若无地感受到西方作者带入的预设立场。
但话又说回来,写中亚,政治绕不过的,即便作者的某些视角并非我们常见的喜爱的、有所谓的“狭隘”的部分,依然不会掩盖其思考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思考。
所以我依然会推荐这本书,女性视角带你旅行、流畅好读、幽默、不艰涩也不肤浅,阅读体验和内容都担得住一句好。
说到这里,去年还看了一本书非常震撼,刻画对象也是自己大概率一辈子都不会去到的地方。推荐《战争广告代理商——情报操纵与波黑战争》,看它就像看《国土安全》之类的美剧一样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欲罢不能。
这本书也确实太适合拍成美剧了,它就讲一个事件: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几个国家独立,随后波黑宣布为主权国,导致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激化,波黑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处于绝对劣势的波黑,临危授命外交部长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只身前往美国,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无果。
没想到在关键节点,罗德公关公司的政治公关专家吉姆·哈弗施展自己的公关手段和技巧、利用多方人脉资源和情报,制造出有利于“客户”(波黑)的新闻报道,从而操纵了国际舆论走向,令塞尔维亚的国际形象彻底崩塌。
作者行文特有魅力,讲故事的能力更是一流,干净利落、信息量大、细节丰富,上来寥寥几段就把我个人认知为0的巴尔干半岛几个国家的恩怨情仇和历史纷争交待得明明白白,让人追着往下读,绝对是2024年最好看的非虚构写作!
即便我这种勤于接触公关公司、并非常熟悉他们行事风格的圈内人看完后也禁不住唏嘘:在上世纪90年代,区区9万美金的公关费就可以让另一个国家成为国际罪人,争端最终的走向是否是正义的变得有了第二种答案。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真相到底是什么?是真相本身还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真相”?无论何时都擦亮眼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强推!可能会刷新你三观的一本书,我读毕秒购入作者另一本书《巴米扬大佛之劫》,从没对国际政治这么感兴趣过。
最后不能免俗地再推荐下鄙人拙作《假装低调》,这本书出版后我和出版社没做任何形式的线下签售和宣传活动,完全是佛系卖书。但却收获到许多朋友的善意:有人买了十几本放在办公室,悄悄跟我说“送给品位好”的客户;有人发私信打报告说“今天在pageone看到表姐的书在下排,我赶紧给摆上头来了“;还有不少朋友定居国外,为一本书来回来去辗转转运的。
太可爱了
《假装低调》这本书是过去十年间公众号优质博文的精选,创作它们的过程,也是我作为消费者和观察者深切经历从消费极速升级,到今天全社会齐齐低欲望的周期变化过程,因此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谈论物质、消费和文化,但无脑吹捧、炫耀和势利绝不在此之列。
思考再三将它集结出版,怕的是日后或自己冲动、或时代发展,这些文字终会消失于电子世界中。
写这些文章时,我翻阅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影像,试图回到奢侈品之所以担得住“奢侈品”这几个字的初始年代,从历史文化、艺术、设计渊源和时代背景的角度入手,尽可能使用幽默轻松的文风、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去探讨这些昂贵物质背后的来龙去脉、审美和文化的变迁与折返。
因此我确定:它们绝不是一次性式读物,无论何时你对这个领域感到好奇,都会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多年间我不断收到的反馈也证明了这点,许多朋友好像已经把这本书中的各类文章视作购买重要大件前的必读了,所以我的私信箱里,躺着许多人庆祝重大人生节点时买入的美物图片,她们往往说:感谢表姐分享,买之前翻来覆去读你文章比较了半天。
更搞笑的是,有好几位悄悄透露自己去面试奢侈品品牌前临时打开我的文章抱佛脚,连夜背诵各种知识点以增加业务竞争力。
承蒙各位帮衬,《假装低调》过年前我们再次加印了,大家可以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店铺、京东、当当、pageone、先锋书店、西西弗等大量线上、线下主流书店中找到它。另外本次还是额外做了100本签名版放在南大社的微店(链接放在评论区),其中20本里多附了一句手写随机祝福,希望它在未来带给你力量,祝我们在精神上都更加开阔。
好啦,以上是我为本期精挑细选出来的小小书单,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寓教于乐、可读性佳、知识性强却完全不晦涩,阅读体感一气呵成、看完后启迪心灵。
今天,短视频或许已经抢夺掉人类基本的阅读能力,有人留言说看剧几乎变成小众行为,更别提看书了,这让我感到非常错愕同时警醒。或许短视频真的not my thing,我尝试去看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严肃博主科普,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还能撑过去几个;但要像我爸那样一直刷,半小时之内就会觉得自己眼眶酸、颈椎疼,同时产生一种十分懊悔、空虚、并伴有自我检讨的心理:刚我在干嘛?有这时间省省眼睛、太阳底下晒晒背去补充vd不好吗。
如果你的感觉跟我一样,那请在非必要时间尽量远离电子设备吧,特别是睡前1-2小时内。或许有人还不知道:相较于短视频费眼、费时、造成无价值熬夜而言,阅读纸质书每6分钟即降低压力和皮质醇水平,再通过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睡眠。
想要睡得好,睡前读几页吧,时间长了,读得书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