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复苏。4月8日,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火热举行。来自司法实务、法学理论等领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代表与340余名高校师生共聚一堂,展开“实务-学术”对话。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邀参加。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现场

4月8日上午,系列巡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光学楼三楼报告厅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岑峨主持启动活动。

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授课的实务专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陆卫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徐世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法官潘云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王戎出席活动。


陆卫民、孟钟捷共同启动“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站巡讲”活动

现场,陆卫民与孟钟捷共同启动“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站巡讲”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共同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开创新局面。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法学作为重点发展学科,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注重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对接。与上海法院共同推动了实务导师进课堂、模拟法庭、司法实习基地等多项协同育人项目,是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也是与上海高院签署合作协议的24所高校之一。



宣传展板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启动活动后,实务专家分别聚焦各自深耕领域和审判实践经验,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审判理论与实务盛宴。

陆卫民

《从学院到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职责使命、职业素养与成长路径》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陆卫民现场授课

此次华东师范大学系列巡讲活动,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陆卫民首讲。陆卫民深耕司法实践领域多年,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近年来的多项重大改革工作,拥有极为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岑峨主持。

“无论选择何种法律职业,都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授课中,陆卫民结合具体实践案例生动讲述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职责使命。“要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定分止争的价值追求,牢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深入阐释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职业素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道德素养,夯实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说理能力,像邹碧华所说,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此外,对于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成长路径,这一学生最期盼最关切的问题,陆卫民从法院就业渠道、法官助理晋升路径和法官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悉心解答。

随后的与谈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院长刘平教授表示,陆卫民副院长的授课融政治与法律为一体,听后深受启迪,法律职业共同体有着共同神圣使命,应具备专业知识、独立信念、法律思维、优秀人格和政治素养。在今后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实践与理性,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徐世亮

《定罪方法与定罪思维》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徐世亮现场授课

第二讲主讲人是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高级法官徐世亮,徐世亮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具有丰富的审判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参与过多起大要案的审理,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帅主持。

如何实现从文本的法律到现实的定罪?怎么确保定罪结果的公正?讲座中,徐世亮系统阐释了定罪概念及体系定位、定罪过程及影响因素,重点讲述了定罪活动的四个阶段,即筛选事实、寻找法律规范、论证推导、确定具体犯罪构成。定罪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对此,徐世亮结合“宋某故意杀人案”“陈某重婚案”等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论述。案件事实不清楚、法律规定不明确、逻辑演绎过程不明确均是定罪过程中的绊脚石。那么,实践中法官应当如何定罪的呢?徐世亮提出可以从“是否可以定罪”“如何定罪”“是否需要定罪”三个环节构建定罪流程。徐世亮强调,定罪不仅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同时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国法、天理、人情”,符合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

随后的与谈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钱叶六表示,徐世亮院长的授课全面丰富,见解深刻,充满实践智慧,在定罪过程中必须坚持规范目的分析,坚持从客观到主观,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行政法、刑法的定罪标准和规范目的可能存在不同,应结合目的进行解释和犯罪认定,同时还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定罪量刑的平等公正。

潘云波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上海法院民商事司法改革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法官潘云波现场授课

第三讲主讲人是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高级法官潘云波。作为审判业务专家,潘云波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上海法院民商事司法改革实践探索的分享。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帅主持。

“法官既要头顶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潘云波围绕上海法院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司法改革成效、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下上海司法所面临的挑战、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路径对策、上海法院民商事司法机制改革探索典型案例等方面展开,通过宏观政策解读和引用实践案例的方式生动阐释了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在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实践中,从完善制度监管框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审判质效和纠纷解决便利度三个方面发力,已经取得诸多成效,例如营商环境升级至8.0版本,“执行合同”指标位列全国第三,“司法程序质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城市第一,“办理破产”指标上升10位次。

随后的与谈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企业合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磊表示,潘云波专委作为司法改革研究专家,参与企业从“生”(司法改革)到“死”(破产审理)的全过程,此次授课适当其时,适得其所。上海市作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前沿阵地、排头兵,必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法院要讲好中国故事,将仰望星空-战略大局与脚踏实地-科研教学衔接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王戎

《守护1/10: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第四讲主讲人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王戎。王戎长期从事司法理论研究与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工作,她将以《守护1/10: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从“少年法庭的发展历程”“少年审判的特殊理论和机制”“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实务中的热点问题”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授。讲座将于4月16日下午14:30在法学院101模拟法庭进行,敬请期待!


“法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上海法院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在民营经济保护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和经验?”

讲座授课中的深刻见解和丰富案例让在场学生们意犹未尽,他们在互动环节热情参与、踊跃提问,实务专家们一一作详尽解答。




听课现场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听听讲课现场的他们怎么说?

孔微微

上海市人大代表,分众传媒党支部书记、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

一场法治精神与青春力量的美丽邂逅

非常有幸参加了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深感这是一场法治精神与青春力量的美丽邂逅。让我对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成长轨迹有了更深的感悟。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开展进高校巡讲活动,是上海法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深度参与和监督支持的拓展形式。陆卫民副院长的讲座系统勾勒出新时代法官的成长图谱,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智慧。相信通过此次巡讲,将进一步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

严 嫣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民盟长宁区委副主委、上海严嫣律师事务所主任

一场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思辨

作为此次巡讲的开篇,陆卫民副院长和徐世亮院长的讲座和高校教授的与谈,生动诠释了审判实务与理论研究的价值交融,对高校学子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两位院长分别从法官职业认知、刑事审判思维的不同视角,以具象化的方式向莘莘学子展现了法官职业的内涵特质,以及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思辨。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司法实务专家走进校园”的活动,为学子们从理论迈向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两位院长在讲座中都强调:法官在审判中需统筹考量“天理、国法、人情”,作出符合公序良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这一理念传递,本质上是对青年学子法治意识的正向塑造与职业伦理的深度启迪。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通过实务经验与学术思考的有机结合,搭建起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桥梁,具有十分切实和深刻的发展意义。

诸骥平

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传经送宝,协同育人

很荣幸受邀参加“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站巡讲”活动。陆卫民副院长和徐世亮院长分别从法官职业及使命、刑事定罪审判实务等方面为法学生们传经送宝,是院校协同育人的典范。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这次活动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司法机关在法治人才培养中担负起的责任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谢上海法院为法治中国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也十分期待院校能开展常态化合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

佟欣然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听完陆卫民副院长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本场讲座既是贴近法学生需求的职业规划课,也是高屋建瓴的思想教育课。陆卫民副院长通过凝练的语言、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全方位讲述了新时代人民法官肩负的职责使命、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成长的必经之路,勾勒出法学生成长为优秀法官的职业图景。我认识到,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成长路径,也是从书本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蜕变过程。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但这种经验是经过法学理论沉淀后的智慧。作为法学生,我们既要珍惜象牙塔里的学习时光,又要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将来投身司法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为国家的法治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李妍政彤

华东师范大学2024级本科生

国法、天理、人情:刑事司法‘底气’所在

在本次讲座中,徐世亮院长以深刻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实务经验剖析定罪论的底层原理和实际适用,将其作为与犯罪论、刑罚论并驾齐驱的刑法学基本框架,为我们刑法理论学习提供了全新思路与视角。徐院长强调,法官不同于学者,其作出裁判时既应以坚守事实与证据为基础,亦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准绳,以国法、天理、人情作为刑事司法的“底气”,寻求社会价值与司法独立的平衡,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本次讲座令我感悟颇深。在夯实学术理论基础的同时,作为法科生的我们不应拘泥于理论构架的空中楼阁,而应当在关注社会现象、聆听群众呼声中补益己之所学,探索国法、天理、人情的融合之道,提升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

张亚茹

华东师范大学2021级本科生

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探照灯,照亮了书本理论与改革实践的交汇点

潘云波法官带来的讲座,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为坐标轴,系统梳理了上海法院在民商事司法领域的改革脉络,让我深刻认识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司法改革的深层互动关系。潘法官通过介绍上海法院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司法改革成效,如明确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系统工程中的职责定位等,将抽象的制度设计具象化为立案登记制改革、电子诉讼平台建设等鲜活的实践样本,向我们展示了上海法院在民商事司法领域的不断探索。作为一名法学本科高年级的学生,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探照灯,照亮了书本理论与改革实践的交汇点,帮助我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真实的司法实践连接了起来。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学好每门专业课,也要多加了解司法改革的前沿动态,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既有专业功底、又懂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来源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干培处

文字:阮韦涵、李倩倩

摄影:叶诗妍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