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暖花开、气温回升,各地进入春耕农忙和踏青游玩的高峰期。然而,在您与家人赤脚在田间劳作,亦或是外出戏水享受春日暖阳时,水中可能潜伏着一群“隐形刺客”—血吸虫尾蚴!它可以导致人和牲畜患上血吸虫病,对健康造成危害。

如何避免血吸虫的侵害?一起来学习血吸虫的相关知识。

01

认识“隐形刺客”的真实面目

血吸虫是一个包含众多种类的寄生虫群体,其中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是三种最为人们熟知且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的类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广泛传播并造成危害的是日本血吸虫,这种寄生虫不仅能够感染人类,还能使40多种哺乳动物患病。

它的生命周期与水环境紧密相连。当感染了血吸虫的病人或动物排出含有虫卵的粪便后,这些虫卵一旦进入水中,便会开始发育成为毛蚴。毛蚴会主动寻找并侵入钉螺体内,在钉螺体内进一步发育成为尾蚴,并最终被释放到水中。此时的水体便成为了具有感染性的“疫水”。血吸虫尾蚴体型微小,人们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存在。

当人或牲畜不慎接触到这些含有尾蚴的疫水时,尾蚴便会趁机侵入皮肤,随后在体内发育成为童虫和成虫,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即血吸虫病。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病情可能会逐渐恶化至晚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严重表现,民间常将这种疾病形象地称为“大肚子病”。


血吸虫生活史

02

看清唯一和必备“帮凶”—钉螺

4至10月是血吸虫病的高发期,这一现象与钉螺的繁殖活动紧密相连。钉螺,作为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间宿主,是一种体型微小、类似小螺丝钉的螺类生物,它们既能在淡水中生存,也能在陆地上找到适宜的栖息地。钉螺的生命周期大约为一年,其生活和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它们偏好在土壤肥沃、植被茂盛且水流平缓的自然环境中繁衍后代。

在这个高发季节里,如果你赤脚涉水、游泳嬉戏、田间耕作、捕鱼捞虾或是在水边清洗衣物,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尾蚴便会如同“微型子弹”一般,悄无声息地穿透你的皮肤,侵入你的体内。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1.家畜如牛、羊、马、驴、骡、猪,以及家中的猫、犬等宠物,在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后,同样有可能被感染,从而成为血吸虫病的“移动传染源”。

2.与疫水的接触频率越高,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也就越大。

3.在抗洪救灾、抢收抢种以及田间劳作等活动中,由于接触疫水的面积广泛、次数频繁且时间长,特别是在汛期水位上涨时,人畜接触水体的机会增多,粪便污染水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因此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会更高。

03

了解感染血吸虫后的症状

感染血吸虫病后,症状并不会立即显现,多数患者会在接触疫水后的5至8周才发病。由于感染量、接触疫水的频率和时间、个人免疫力以及治疗情况的不同,血吸虫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急性血吸虫病

这种情况多见于初次感染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腹痛、腹泻以及肝区压痛等症状。

2

慢性血吸虫病

这类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表现为乏力、腹痛、慢性腹泻等。


3

晚期血吸虫病

病情通常会在2至10年内逐渐发展。除了腹痛、腹泻等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水,导致腹部肿胀如气球,以及脾脏肿大等严重情况,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血吸虫病还可能带来一些特殊影响:

对于儿童患者,血吸虫病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和智力发育迟缓。

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进而影响生育能力。

04

熟悉消灭体内血吸虫的“武器”

不必惊慌!针对血吸虫病,我们拥有“秘密武器”——吡喹酮,高效且低毒,副作用相对较少。不过,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类型的血吸虫病在病情和感染程度上存在差异,因此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会有所不同。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2.对于那些经常接触疫水的人群,如长时间在水上作业的渔民、船民等高危人群,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

05

掌握防虫小贴士

当前,我国在血吸虫病消除工作上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范围内的血吸虫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然而,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境和条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在前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时,仍需牢记以下四项预防措施,以有效远离血吸虫病:

1.在外出游玩时,应留意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疫水宣传栏标识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避免在可能存在风险的水域中进行游泳、戏水、洗衣、捕鱼、钓鱼等活动。


3.若因特殊情况必须接触疫水,应穿戴胶鞋、胶裤、胶手套等防护装备,并在接触水体的皮肤部位涂抹防护用品。

4.在接触疫水后,应及时前往当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并尽早接受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资料丨中国疾控中心

编辑丨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