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上述这段文字,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讲的是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国军队的事。
很多人对于韩信当年的背水一战,都是这么理解的:
韩信当年带的兵马不多,对方不光兵多将广,还是以逸待劳,为了激发自己人的荷尔蒙,韩信就故意断了自己的后路,然后彻底激发出了部下的潜力,然后完成了以弱胜强的惊天大逆转。
但真相真是这样吗?
咱们上一篇文章曾经说过,韩信这个人领兵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情报工作,而这次的“背水一战”之前,韩信自然也没有少做情报工作。
那么韩信当年的情报工作,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对方的话事人陈馀,认为韩信的上万人是虚数(实际上是打魏国时的两万人,加上刘邦后来又给支援的三万人),实际只有几千人。
此外韩信还得到了一个信息,陈馀麾下有个叫李左车的人,这个人曾经根据军事地理的研判,认为可以采用奇袭的策略,攻击把补给线拉的过长,又要走狭长的山路韩信,但是陈馀却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根本没必要,直接面对面接战,就能凭实力办了韩信。
韩信能把这些情报弄到手,对于陈馀一方的人员数量(大约八万人)、构成、以及战场局势自然也了解的一清二楚。
也就是说,在“背水一战”开打之前,韩信对于陈馀一方已经了如指掌,而陈馀却对韩信的情况,了解的非常模糊。
在“背水一战”开打之前,韩信还做了如下布置:
派麾下的灌婴带领两千精锐骑兵,先行埋伏到了距离陈馀大营的不远处,灌婴的任务,是在陈馀主力出营和韩信决战时,趁陈馀大营空虚,去攻下陈馀的大本营。
韩信另安排一万人先行渡河,然后背水列阵,他亲率的近四万主力,随后才开始渡河,因为陈馀要堂堂正正的硬吃韩信,所以韩信这分两阶段渡河的近五万人马,陈馀没有主动发起进攻。
等到韩信全部人马过河之后,韩信让之前先过河的人马前队变后队,背水压阵,而让后上岸的四万人直接去碰陈馀的八万人。
因为陈馀兵力有优势,韩信又藏有后手,所以在正面战场上,陈馀打的很欢实,而韩信这边则是且战且退,一路退到了河边,这时负责压阵的一万人开始参战,双方人马就陷入了胶着状态。
而就在此时,已经被韩信给从大营调动到河边的陈馀,算是基本放弃了大营,毕竟自己大胜在即,没必要在留人看家,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一被调开,灌婴就带着两千精锐骑兵攻下了他背后的大营。
这时在正面战场被牵制住的陈馀,感觉“背水一战”的韩信军,有点奋死一搏的意思,再这么打下去,即使韩信被干掉,自己也会元气大伤,因此陈馀就开始放缓进攻,慢慢往自己的大营撤,想等韩信军的肾上腺素消耗的差不多,再缓缓图之。
但是等到接近自己大营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大营已经易主,而韩信又加速了追击,战场上直接陷入了混乱,而就在此时,韩信的人开始扯着嗓子造谣,说赵国已经被灭,赵王已经成了汉军的俘虏,赵国目前就剩下这群孤兵了。
谣言一出,陈馀军顿时丧失了战斗之心,而韩信那边则是勇上加勇,于是陈馀大败,韩信则赢下了“背水一战”。
如果不了解内情,一般人就会感觉,“背水一战”真是背水一战,而了解真实情况后,我们就会知道“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这场战役的一部分。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事很多,比如谁白天没怎么学,也能考个好成绩,谁纯靠白手起家,就能获得大成功,而真相是什么呢,人家学习好的,白天跟你一样学,但是人家回家可能又是辅导班,又是点灯熬油的刷题,至于那些获得大成功的人,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