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融媒(记者 陈洪江 漆宗英)每年春暖花开,养蜂人吕碧琳夫妇就踏上新一年的“追花”之旅。带着百余箱蜜蜂辗转南北,以辛勤酿造甜蜜事业,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用蜂产品守护健康,将养蜂技艺薪火相传。


"菜花初绽时取粉,盛花期取蜜,每箱能收20斤蜜、2斤王浆。"在日兴镇石垭农村社区的空地上,百余个蜂箱整齐排列,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与蜂箱间忙碌穿梭。蜂农吕碧琳夫妻正忙着将完全成熟的蜂蜜从蜂箱取出。只见吕碧琳熟练地穿戴好防护装备,轻启箱盖,用熏烟驱散蜂群,小心翼翼地取出金黄的蜂脾。妻子接过沉甸甸的蜂脾,放入摇蜜机中轻轻旋转,琥珀色的蜜汁便汩汩流出,空气中顿时弥漫着醉人的甜香。


40多年前,新婚不久的吕碧琳从父亲手中接过蜂箱,开始了养蜂生涯。然而微薄的收入让这个小家庭举步维艰。面对困境,夫妻俩毅然决定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踏上“追花夺蜜”的征程。

这场与花期赛跑的迁徙,让夫妻俩意外爱上了这种“四季如春”的生活。几十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蜂群规模从最初的几十箱发展到数百箱。更令人欣喜的是,常年与蜂产品为伴,妻子的顽疾竟不治而愈。


蜂农吕碧琳:

“(以前)我老婆一双手、脚,全部都脚手麻木,我们后面北上养蜂这么多年,她脚手麻木、一身疼痛都没有了,经常吃蜂产品,被蜂蛰,这种(家蜂)蜂毒确实对人真的有效。”


如今,吕碧琳夫妇的蜂产品因品质优良而备受青睐。他们不仅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更将传播养蜂技艺视为己任。尽管常年风餐露宿,夫妻俩对这份“甜蜜事业”的热爱从未减退。面对未来,他们坦言“量力而行”,更希望能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蜂农吕碧琳:

“反正量力而行,能养多少养多少。但是,我也希望后面年轻人踊跃的来学习,我们免费的教,不要任何报酬,反正把这门技术传下去吧。”

从“坐地蜂”到“追花人”,从谋生到热爱,吕碧琳夫妇用坚持与匠心酿出生活的甜。他们脚下有迁徙的尘土,心中有传承的热忱,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最动人的风景。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正是新时代农人最珍贵的品质。


来源 | 仪陇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