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有个外滩》之《贰》。

外滩,寸土寸金。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堍,南至延安东路中山东一路一带,西向一般至四川中路,地形显新月形。外滩建筑如今主要有浦东发展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和平饭店等近30幢优秀近代建筑。所谓“万国建筑博览会”自然只是一种形容,但那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特性的建筑,在黄浦江西岸构成了一个轮廓协调、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毋庸置疑,成为了上海最经典的大都市风景。它出现在了各种画册、海报、电视中,还有邮票、明信片和文具盒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印着外滩字样和建筑轮廓的人造革手提包、背包到处都是,成为时髦的标志,旅途中的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北方一所大学就读,同学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聊起上海都有那么一种向往和羡慕,当我问起他们对上海的概念时,他们不约而同谈到外滩,其后是南京路,还有说城隍庙。那时上海除了大白兔奶糖,城隍庙的五香豆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土特产。来上海,无论是出差,还是探亲访友,不去外滩逛逛,那等于没来过上海;不买些大白兔奶糖和五香豆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则是没面子的事,人家会认为你不懂人情世故。

我的同学以为我家住上海,那外滩就应该在家门口似的,有空没空都可去逛逛。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我家虽在黄浦江畔,可要去外滩,也要费时费力,一个来回大半天就在路上耽搁了。而我如果当初没有怀揣当记者的梦想,似乎也不会专程去外滩。我的视野当时仅仅停留在“北京东路2号”那幢广播大楼。我对外滩的认知同他们一样,来自各种画册、影视中。


1870年代的外滩(资料图片)

我无法想象巴富尔当年的那份志得意满。短短两年时间,巴富尔成功地凌驾于号称“东南都会”的上海,为大英帝国,也为自己的人生履历,完成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

当然,外滩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一开始的建设,如今看来简直微不足道,英国领事馆的入驻只是开了个头,巴富尔是来掠夺这里的财富的,本质上他和他的英国老乡们根本没有做好长期扎根在此的打算。所以,人们只是填平了滩涂,垫高了纤道,再种上树木,最大的工程也就是用煤屑、炉渣和卵石铺就了一条18米宽的临江大道。然后,在道路两旁,开始陆续建起了一些房子,奠定了如今外滩的雏形。一些外国的洋行、银行首先嗅到了巨大的商机,陆续“登陆”外滩,抢占有利地形建造大楼。但初时外滩的建筑,虽由不同商号自行设计,样子却几乎一模一样:方形的外廊式建筑,小楼周围是配置着大拱门的敞开游廊,上下都有阳台,外墙刷得雪白。这种建筑类型被称为“东印度式”,是英国人、法国人在印度、东南亚一带经常建造的房屋样式,能抵挡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阳光。据说当时的西方人,曾一厢情愿地把上海当作是另一个孟买,或者来到上海便以为来到了东南亚的另一个小城。但其实,上海怎么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小城呢?而且外滩的这些“东印度式”建筑,非但极少经过正规的建筑师设计,其这样通风的外廊也明显不适合上海冬天寒冷的气候。

等到那些洋行、银行的投资者发现上海的发展出乎了人们的想象,不光能赚一票,还可以长住、生活,于是外滩的建筑得到了全面的更新。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建筑风貌每一二十年都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至20世纪初叶,外滩一带建起了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风格各异的豪华大厦,汇集了当时建筑设计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1893年新建的海关大楼,砖木结构,建筑外貌为哥特复兴式(资料图片)

建筑是艺术,更是凝固的人类文明史。优秀的建筑不是冰冷乏味的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是有温度有内涵的表达,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100多年以来,物是人非,建筑依旧,但里面的主人却换了一代又一代,大楼名称和外墙上的铭牌也是几经变更。当年的英国总会成了华尔道夫酒店;日清大楼变为集世界国际著名餐厅、酒吧为一身的顶级综合商务楼;招商局(旗昌洋行)改为轮船招商总局;汇丰银行大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作为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后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置换购得使用权;原来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如今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作为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当然知道《字林西报》,它是上海最早,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前身是《北华捷报》周刊的副刊《船务商业日报》,由英国商人奚安门在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于1951年3月停刊。1901年,上海大地产商马立斯以外滩17号地块为资本入股报社,占有全部股份的47%,担任董事长。由于《字林西报》办得相当成功,1921年开始扩大规模,建造大楼。1924年竣工,翻建成9层花岗石外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厦字林西报大楼,大楼外观共8层,连同顶层下的夹层、顶部的塔楼和地下室实为11层,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这幢建筑具有折中主义风格,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旁有巴洛克式塔楼,正立面做了古典式的竖向三段式处理,中间部分则是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大楼建成后,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其中最著名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

有意思的是,1919年以上海为发源地的友邦保险,在1992年重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后,于1998年拿下了原字林西报大楼,改名为友邦大厦,成为了其上海公司的办公场所。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冯方广之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